运河讲坛 | 冯保善:建议打造运河戏曲文化长廊

大运河开通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戏剧发展受到的影响尤其显著……近日,在第四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暨2023年镇江长江大运河文化论坛上,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冯保善以《水路·戏路·传承之路:传承创新中发展的运河戏曲》为题,分析了大运河的开通对于戏曲繁荣发展的影响。他建议,打造运河戏曲文化长廊。

冯保善

Part 01

“水路即戏路”

戏班出行演出活动的路线及区域叫做“水路”,冯保善认为,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不仅是一个吸纳各地戏曲的地方,其水路还是传播戏曲的重要通道。
“沿着运河,北方的戏曲传播到南方,南方的戏曲也传播到北方。更多情况是,因为政治中心在北京,各地较为成熟的戏曲都有向其靠拢、传播的驱动力。南方戏曲向北京传播,很多情况下是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进发,来到北京的。”

《拜月亭》

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类声腔或剧种,产生在运河附近,就会顺势沿运河走向北京;另一种是这种声腔或剧种并不产生在运河附近,有时也会先向运河附近靠拢,然后再顺势北上进入北京。
运河沿岸的一些重镇,比如杭州、苏州、扬州、南京和济宁等,历来都是戏曲种类密集的区域,也是戏曲演出最繁荣的区域。不同剧种在这些地方交流融合,不断繁荣发展乃至形成新的种类,并凭借着大运河的便利交通不断扩散。
Part 02

京杭两地是元杂剧故乡

冯保善指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辉煌的篇章——元人杂剧,其前、后期两大中心,分别位居于京杭运河的首尾两座城市——北京与杭州。
前期的如: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杨显之(《潇湘夜雨》)、纪君祥(《赵氏孤儿》)等多位作家,皆为大都(北京)人。
后期的如:沈和甫、鲍吉甫等多位作家,都是杭州人。北方南下作家如宫大用(《范张鸡黍》)、郑德辉(《倩女离魂》《王粲登楼》)、睢景臣(《高祖还乡》)等,迁居杭州。
元末明初《三国演义》作者的罗贯中,实际上也是后期迁居杭州的作家。

《牡丹亭》

运河——沟通祖国南北的黄金大水道,成为戏曲艺术赖以广泛传播交流的重要通道。不仅实现了南北戏曲的交流融合,也对戏曲艺术不断发展走向繁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Part 03

运河戏曲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国家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本身就是运河文化传承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冯保善表示,“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的实施,运河戏曲传承创新发展前景值得我们期待。”

《紫钗记》

古代运河戏曲艺术既是一座资源富矿,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冯保善认为,基于运河戏曲丰富的资源及其在运河文化中的地位,“运河戏曲文化长廊的建设应该纳入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范畴。对此,他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梳理运河戏曲文化资源,“摸清家底”,其次是“开展抢救性保护”,特别是保护运河流域城市濒临失传的戏曲艺术种类。此外,还需要“加大研究支持力度,深入发掘运河戏曲文化内涵,为传承创新提供理论、文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