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

淮扬运河是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道,从江苏省淮安市到扬州市,全长一百七十余公里,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各诸侯国间战争频繁,吴国君主吴王夫差一心想北上伐齐、称霸中原,但伐齐远征需解决军粮和辎重的运输问题,靠陆运劳力繁重且道路不畅。于是,吴国决定走水运,但当时只有海路可走,且风狂浪急、风险颇大。吴国将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湖泊连接起来,形成了运河。此时的运河以古邗城为起点,史称为“邗沟”。到了隋代,邗沟北流河段河床坡度变陡,流速较大,夏季大水时,逆水船不易上行。隋炀帝便疏通扩大了邗沟旧道以便行船,将此时的运河改称为山阳渎,成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隋炀帝还动员大量人力开凿通济渠,联结大运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漕运通道,促进了淮扬运河的发展,也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随着运河的辗转变化,北宋时期,朝廷在淮扬运河上建造了数十处闸、坝、涵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明清时期,淮扬运河因为漕运进一步发展起来,支撑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半壁江山,进而淮扬运河的繁荣也达到了顶峰,沿岸出现了大批盐商。

好景不长,清朝末年,黄河水患不断,淮扬运河沿线逐渐衰落。1901年,海运完全取代漕运,中国大运河的漕运使命告终,淮扬运河沿线完全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淮扬运河进行了改造。运河上执行货运职能的河道成为二级航道,是中国大运河全线标准最高的航道之一,货运年通过量位居中国大运河各河段首位。

淮扬运河不仅是黄金水道,也是文化廊道。2014年,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淮扬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沿岸遍布遗产点15处。此外,淮扬运河孕育出的淮扬菜也深受大家欢迎。1949年10月1日,史称“开国第一宴”用的就是淮扬菜。

如今的淮扬运河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水利、生态、旅游和经济功能。它作为淮安人的母亲河、文化河,不仅承载着淮安千年的运河文化,也见证了昔日淮安漕运文化的兴盛,不断滋养着两岸城市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