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案例 | 江苏举办首届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

近日,江苏发布了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新案例,30个创新案例榜上有名。这批先行探索的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新举措,以案例形式进一步把江苏实践提炼深化为有效路径。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江苏举办首届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

主题论坛名家云集、内容丰富

扬州,是运河原点城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的重要建设成果。
2021年6月16日,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活动在扬州举办。同期举办的重大活动,旨在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工作交流、学术研究和对外交往的重要平台。

在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上,来自南京博物院、河北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大运河博物馆联盟成员领导,以及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的领导和专家齐聚一堂。
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李孝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计者张锦秋等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作主旨演讲。

下午,举办两场大运河文化发展分论坛,邀请运河沿线省市的 40 家博物馆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围绕“大运河文化与中华文明”“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博物馆的运营管理”两大主题进行交流,为大运河发展、保护和传承建言献策。 在主旨演讲中,单霁翔建议从保护沿线自然、历史、建筑、工程、运输、河道、街区、园林、民俗等16个方面景观,开展大运河文化保护工作;李孝聪提出从呵护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运河旧迹、维护运河水质、传承运河文化、发挥运河功能等方面,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张锦秋认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应该成为中国大运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充分彰显新时代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路径与对策,发言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落点务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推广。 下午,举办两场大运河文化发展分论坛,邀请运河沿线省市的 40 家博物馆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围绕“大运河文化与中华文明”“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博物馆的运营管理”两大主题进行交流,为大运河发展、保护和传承建言献策。

江苏将把大运河建设成为

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

一场高规格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周密谋划实施。江苏省委、省政府提高站位,着眼全局,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作为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活动自始至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同时,各单位注重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省大运河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组织协调,争取国家支持,强化省市联动,调动各方资源力量参与,做好领导致辞等重要文稿起草工作,邀请贺云翱、徐兴无等专家座谈交流、听取建议,得到全国政协和中宣部肯定。

论坛的筹备过程中,一直得到中宣部等国家有关单位、大运河沿线省市、世界运河城市的帮助支持,有关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各大媒体大力推广。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金胜镐、爱尔兰前海洋与农业资源部部长弗兰克·弗伊等还发来祝贺视频。社会各界、国内外运河城市的帮助支持,汇聚成强大力量,使活动得以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举办。
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盛事,在新的历史时期,江苏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努力把大运河建设成为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