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钩沉 | 一位晚清诗人的世界运河之旅

119年前的3月28日,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病逝。

他的一生相当传奇。

在黄遵宪生活的年代,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内部江河日下,列强虎视眈眈。

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去了世界各地的江河湖泊。

他的诗作中,有水流婉转,也有白浪滔天,更多的,是特殊时代下,爱国的感情和对时局的抒怀。

(一)魂断长江

1848年,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的书香门第,受到良好的文学启蒙,幼年时已有神童的美誉。

长大后,他诗文极佳,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所以在当时的诗坛,他又被称为“诗界革新导师”。

他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叫《上岳阳楼》。

不过他写的并不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也不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他写下的,是满腔的悲愤。

1897年6月,黄遵宪途经岳州。正当他要登岳阳楼览胜之时,突然,一群洋人拿着望远镜也上了楼。

此时的岳阳楼、洞庭湖和长江上下游大片地区,早已划入英国的势力范围……

于是他心中有感,写道:

巍峨雄关据上游,重湖八百望中收。

当心忽压秦头日,画地难分禹迹州。

从古荆蛮原小丑,即今砥柱孰中流?

红髯碧眼知何意,挈镜来登最上头。

列强居心不良,可自己却无法力挽狂澜,诗句的字里行间,满满都是伤时之嗟和报国情怀。

让他伤心的,又何止岳阳楼?

对着黄鹤楼前烟波浩渺的长江,他也留下诗篇。

矶头黄鹄日东流,又此阑干又此秋。

鼾睡他人同卧榻,婆娑老子自登楼。

能言鹦鹉悲名士,折翼天鹏慨督州。

洒尽新亭楚囚泪,烟波风景总生愁。

这首《上黄鹤楼》也写于1897年,此前黄遵宪曾经两次登临黄鹤楼。

第一次,他途径武昌,登楼之时,听到了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肝胆俱焚。

第二次,他又来到这个地方,想起此前经历,仍难遣心中愤慨与忧愁,于是借诗消愁。

一句“洒尽新亭楚囚泪,烟波风景总生愁”,道尽几多无奈,几多悲凉。

(二)大运河边的谈判

《马关条约》签订后,黄遵宪并不是只有写诗排遣,他确实为维护国家主权作了艰难的努力。

他在信中袒露心迹:“国势如此,空言何补!弟辈惟自尽人力,以冀少救时艰,毁誉得失,不必论也。”

当年,黄遵宪是张之洞的下属,主持江宁洋务局。为了尽量减少损失,他向张之洞提出十条补救意见。

这些建议深得张之洞之心,因此,张之洞命他主持苏州开埠交涉。

那场交涉中发生了很多故事:

比如,日方要求将苏州阊门或胥门等繁华地区辟为租界,咄咄相逼;

比如,日方始终坚持设立“专界”,由日本“专管”;

比如,日本人出言威胁,如果拿不到他们想要的,谈判就没有必要谈了;

日方越是蛮狠狡诈,越是考验黄遵宪的外交能力。

黄遵宪身处弱国,因此特别讲究外交策略,提出和对手谈判时有所谓“挪展之法”“渐摩之法”“抵制之法”等。

他说:“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词气终不愤激;词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

可惜的是,黄遵宪的努力还是付之东流了。

一方面,他的方案得不到张之洞等人的支持,另一方面日方的态度也更加强硬,结果以清廷的妥协告终。

而今在苏州南门外,还有一处叫青旸地的地方。这里地处觅渡桥西边,南门路东段,历史上曾经是大运河纤道。

因为当年的苏州日本租界章程,青旸地最终租借给了日本,也成了晚清无数苏州百姓的“伤心地”。

(三)世界运河之旅

智者乐水。

黄遵宪很喜欢游览江河湖泊。

他曾经从事长达17年的外交活动,足迹也遍及了世界各地的水系。

就像,他曾经泛舟日本的不忍池,并发出感慨“谁知大地山河影,只一微尘水底星。”

就像,他豪情满怀泛舟越南西贡,也就是今天的胡志明市:“高下连云拥白城,一江直溯到昆明。”

就像,他登上法国埃菲尔铁塔,静听旁边的塞纳河:“微茫一线遥,千里走河广。宫阙与城垒,一气作苍莽。”

异国行船,遇上下大雨,他也不恼,只是说道:

流沙亘千里。绝塞比龙堆。

飞隼盘云去,明驼载水来。

破荒三尺雨,出地一声雷。

溽暑都销尽,当风殊快哉!

当然,他还去过大名鼎鼎的苏伊士运河。

龙门竟比禹功高,亘古流沙变海潮。

万国争推东道主,一河横跨两洲遥。

破空推凿地能缩,衔尾舟行天下骄。

他日南溟疏辟后,大鹏击水足扶摇。

写完诗,他还饶有趣味地点评了巴拿马运河:“南美洲之巴拿马,方疏凿未毕。”

一首不够,他又写了一首:

云敛天高暑渐清,沉沉鱼钥夜三更。

侵衣雪色添秋冷,绕槛灯光混月明。

大漠径从沙碛度,双轮徐碾海波平。

忽思十五年前事,曾在蓬莱岛上行。

黄遵宪说,他们是九月份夜游苏伊士运河的,当时船头已经装上了电灯。

他回忆,电灯点亮,光照数十里,两岸的沙堆,皎洁如雪,很是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