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满满,江苏公布20个博物馆精品展

精美的刻纸长卷、来自全国各窑口的瓷器、神秘的“六国码头”遗址……近日,江苏省文物局公布了2023年度江苏省博物馆精品展览项目名单,包括“运盐河的记忆——运盐河如皋段考古成果展”等20个展览项目,其中“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文物展”等10个项目确定为巡回展项目。

20个精品展,10个全年巡回展不少于5场
南京博物院的“鲜·活——清代官窑瓷器中的故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积厚流光——大运河百米长卷刻纸展”、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的“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乐库华章”、宿迁市博物馆、泗洪县博物馆的“江苏文明之源——顺山集文化展”……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这次公布的20个江苏省博物馆纪念馆精品展览项目,历史年代跨越8000年,有的展览是去年新推出来的展览项目,有的是近些年来的考古成果集中体现。
据了解,上榜的20个精品展,有10个要全年巡展,全年巡回展出不少于5场。
20个精品展,其中有3个和大运河相关。分别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积厚流光——大运河百米长卷刻纸展”、如皋市博物馆的“运盐河的记忆——运盐河如皋段考古成果展”和太仓市博物馆的“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文物展”。
百米长卷刻纸,

展现运河沿线8省市的风光

北京的北海公园、长城、白浮山泉,天津的津门故里、泥人张,河北的沧州铁狮子、盘古庙,山东的德州雁塔、台儿庄,河南的比干墓、龙门石窟,江苏徐州云龙山、扬州个园、东关街、五亭桥,浙江广济桥……这些大运河两岸的文化遗存和自然风光,在刻纸长卷《大运河》中一一展现。
正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对外展出“源远流长江山秀——大运河百米长卷刻纸展”入选了本次精品展、巡回展项目。展出的这幅长卷,展现了运河南北8省市的两岸风光和丰富的运河遗存,以严谨细腻的艺术手法、富有地域特色的创作方向,立体呈现大运河壮观的历史风貌。
据了解,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2019年恰逢中国剪纸入选非遗十周年,江苏省金坛刻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兆群策划并发起了刻纸长卷《大运河》创作项目。大运河沿线途经8省市的11位创作者共同组建起《大运河》刻纸项目创作团队,通过非遗的形式来表现运河文化。
为了更好的呈现作品内容,创作者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创作交流和现场写生,无论是沿线的历史遗迹、水工水利还是民风民俗,都得到了较好的呈现。
运盐河上,漂来全国各地的瓷器

2200多年前的如皋人,是怎么生活的?光是他们用的瓷器,就来自全国各地的窑口:江西的吉州窑、景德镇窑,浙江的龙泉窑,福建的建窑……

这次公布的精品展览项目中,如皋市博物馆的“运盐河的记忆——运盐河如皋段考古成果展”捧出了近些年来如皋市有关运盐河的考古成果。

如皋市博物馆馆长朱晨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西汉时期开凿的运盐河,西起广陵(今扬州)茱萸湾,东至如皋蟠溪,即今通扬运河的前身。它东入大海,西接大运河,是大运河的重要支流,也是有明确文献记载的中国众多河流中,开凿时间较早、使用时间最长的运河之一。

朱晨东说:“此次展览展出了全国各地的瓷器,它们都是通过水运、陆运到达如皋,供当时的人们日常使用,足以证明运盐河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运盐河如皋段部分河道仍在当代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是充满活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与运盐河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127处(不包含历史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42项,包括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盐业技艺与盐民习俗等。
舟楫往来,

太仓曾是通江达海“六国码头”

太仓,樊村泾遗址。那里今天是城市中不起眼的一个地块,但在元代,这里曾是大型瓷器仓储地及贸易集散地。“马头通六国,曾泊岛夷船。”这是明代诗人桑琳吟咏古城太仓的诗句。此次评选中,太仓市博物馆的“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文物展”是2023年苏州大市范围内唯一一个精品展、巡回展双入选项目。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配合太仓地方经济建设,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太仓博物馆,在南京博物院的指导下,对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逐渐揭开了一个湮没于地下近700年的瓷器中转贸易集散地的神秘面纱。

考古发掘发现了430余处元明时期的遗迹,有大型房址、道路、河道、水井、瓷片堆积等;出土了150余吨以龙泉青瓷器为主的遗物,器形有碗、盘、高足杯、炉、盏、瓶等近40类。其中,绝大多数是龙泉青瓷,是除浙江龙泉窑址考古外规模最大的一次龙泉青瓷考古发现,也是全国唯一能与港口相对应的仓储遗址,成为太仓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新闻多看点

“江苏省博物馆精品展览项目”由江苏省文物局主办,旨在激励各地博物馆创新展览设计,策划更多更好的优秀展览,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凸显地域特色,以博物馆为阵地,打造江苏文化品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