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运粮边写日记,这个清朝人记录下当年的运河风貌

近乡情更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月,李钧一路从河南沿运河而来,进入了他的家乡河间府境内。

上岸游览一番,他在一座尼姑庵里发现了吴桥范景文题写的碑记,“字极古拙”,让他颇为触动。

登船北上,眼中尽是家乡的风物,李钧失眠了。路过东光县时,他写了一封家书。日记中并没有详述家书的内容,却写下了关于东光的记载:“东光,古安陵地,又曰观州,今隶河间府。土城残缺,可渡行人。”

烟花三月,船队到达沧州,一路景色也被他记入日记:“初二卯刻,行十余里,遇雨少泊,烟水迷离,好景如画,霑洒约两时许,变而为雪,琼英飞舞,旋落旋消,甘泽及时。”

春雨朦胧,烟水迷离,才有这时间将船停泊在运河畔,偷得浮生半日闲。雨点飞舞,飘洒人间,这运河畔的美景令李钧心旷神怡。

雨停后,漕船继续北上,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三月,漕运船队泊在沧州南关。

李钧对沧州的前世今生了然于胸,他在日记中写道:“沧州,古渤海郡地,又曰棣州,唐宋置横海军,今隶天津府,滨海产盐,长芦即其地也。天津运司原驻于此,现只设监孥同知。旧城在迆东四十里,明初移此,我朝设驻防营。”

到达这样这样一座古城,李钧下船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寻访古迹,也不是赏运河美景,而是直奔酒肆而去,迫不及待地想要尝一尝当地的沧酒。

但是细细品来,却有点失望,这个酒不适合他的口味。他不禁觉得口味单薄,而且还发涩。

但来都来了,李钧还是买了不少沧酒装在船上,准备把它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有意思的是,沧州城的别驾乔邦哲是李钧的门生。听说李钧到了沧州,当即赶到码头迎候,送上的见面礼,依然是沧酒。

验粮工具也能入诗?李钧一口气写了十首,名为《漕仓十咏》,都记入了他的日记里。

他吟咏的对象有探筒、样盘、铁斛、布袋、簸箕、扫帚、芦席、竹筛、风车、木杴等。

吟咏探筒,他写道:“欲试探囊智,捕来钧月筒。长虹凭贯日,稽蠹漫藏红。兵法攻心上,文机擘理工。金针如可度,治粟有同功。”

竹筛在验粮的时候亦有大用处,“密织玲珑竹,频摇米入筛。燕泥抛窸窣,珠网结参差。端赖虚心受,何容细目遗。一尘原不染,风格此君宜。”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妙物,李钧也发现了漕粮运输中的许多弊端:“缘东豫漕粮系粟米麦豆三色,最易使水,故有船上之米甚为干洁。袋中之米,忽致潮湿者,皆验后使水所致。该船户等只知多出升合,不顾利害,而经纪等不但多图使费,并有以不起湿米为无能者。至于旗丁一船一名,只能照管军船,何能兼顾剥船?是以船户代役,交相舞弊,习以为常。今择其最关紧要者,概举数端,预为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