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的祁门储叶种和鸠坑种,要做出明前的红茶,工艺难度很大,因为芽头包在里面,走水比较难——揉轻了,不出水,重了,会揉碎。这导致制作成本太高。
后来无锡茶研所一口气从福建农科院引进60多个品种在当地试种,最后留下来12个品种。乌龙茶是很少有人拿来做绿茶的,虽然芽头大,但是新茶非常枯涩,必须等时间转化后才行。
这款红茶只取4月20日之前的芽头和一芽一叶,既饱含了芽头丰满的茶多酚含量,又蕴藏了宜兴气候土壤中丰富的氨基酸含量。
最佳CP——宜兴红茶与宜兴紫砂。
4月15日,施跃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开始做碧螺红。这是这位绿茶制作顶级高手尝试做红茶的第5个年头。
要保留碧螺春的螺型手工工艺来做红茶,难度非常大,因为谷雨前后的茶叶依然很嫩,发酵之后,要在锅里手工做型做出金毫,锅温要比做绿茶高很多,而且非常耗工。
所以施跃文选择先用机器来做型,在最后阶段,手工再塑性一次,这样的茶叶外形、香气、金毫都能达到平衡。
虽然茶客的认可度已经很高,但施跃文依然不想做过多宣传,因为要做就要出精品。
从4000-6000元/斤的明前碧螺春,到1500元/斤的半手工碧螺红,再到500元/斤的特级草青,施跃文都坚持要手工制作——“从我手上出去的茶,品质一定要过关!”他说。
实际上,碧螺春也能用机器来制作,但是白毫没办法像一朵花那般盛开,白毫只能浮在面上,茶气、香气、鲜甜度都大打折扣。
想真正体会什么是“吓煞人香”,不妨到苏州,寻找一杯香气扑鼻的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