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纤号子再响起,把运河沿线的故事唱给你听

       “嘿哟”“嘿哟嘿”……运河号子,是运河船工在劳作时,为自己加油鼓劲、统一发力的口号。人们通常会把本地流行的地方小调儿和地方戏曲,编入号子中。所以,运河沿线各地流传的号子,各有特色。

        江苏淮安的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便极具地方特色,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淮腔。

去年12月30号,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被列入淮安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小在运河边长大的淮安人邹峰毅,是其代表性传承人。

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虽然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与现代船工劳作脱钩,但是它作为淮安运河文化的载体之一、运河文化符号、传统文化的记忆,理当挖掘、整理、传承下去。

运河边长大

难忘船工号子的旋律

        古时,船沿运河行至淮安,要经过清江闸、越闸等水闸。在船运过程中,船工、纤夫们即景说唱,便形成了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邹峰毅,自小就常在运河边玩耍。“每当有船过清江大闸的时候,就会吸引很多当地的老百姓围观。那个时候听到拉纤号子,就觉得很有趣,常跟着哼唱。”

         1993年,在文化馆工作的邹峰毅,因为船老大妻舅关系,对清江浦一带的船工号子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学唱机会。“听他们讲,以前每个家族都有一条船,一家人都在生活在这条船上。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才相继弃船上岸。”

         2015年,已经是区文化馆馆长的邹峰毅,接到开展大运河淮阴船工号子调查整理工作的任务。他开始走访调查在世的老船工及有关人员,收集记录整理船工号子有关曲调曲谱和唱词内容。

        邹峰毅回忆道,当时邀请了当地几位生在船上、长在船上、工作在船上的老船工,参与了“大运河淮阴船工号子”调查整理座谈会。

陈运余、胡宝友、文传新、文传珍……这些来自当地船工家族的老船工,那时候的平均年龄已经70多岁了。“他们唱的号子,就是看到什么景、就唱什么词。运河沿线的风景、建筑、人,都会被唱进号子里。”

传承运河文化

一首号子歌唱给后人听

        在文章开头,我们听到的《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其实是邹峰毅综合、整理、改编而来的。

“船从清江文庙过清江大闸,一直到清江浦楼。一路沿途看到的风景,都会以号子的形式唱出来。我就把这些收集起来,相对完整地形成了一首歌,有固定的的旋律和歌词,歌唱运河沿线风景。”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御码头、都天庙、牛行街、花街、状元桥、清江浦楼……《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串起了“运河之都”淮安的多个地标建筑。这些建筑,正是淮安与运河深刻历史渊源的见证者。

       比如,御码头指的是淮安里运河石码头。明清时期商人行旅凡是由南向北,一般都在这里舍舟登陆。乾隆南巡时,也在此登陆,而给其赐名“御码头”。

        花街位于清江浦东安澜门外,自清江闸东运河南堤止,历史上盛极一时。明清时期转运漕粮北上,重载舟船均泊于花街河堤下,来往人员等候过闸,就近餐饮、投宿、短憩。

……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非遗,属于传统音乐这一类别的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来传播传承,“放在现在而言,运河号子并没有现代船工劳作的实用价值,因为已经与实际的船工劳作脱钩。但是,它作为淮安运河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对历史、地理、文化等的记忆和追源。”

       “现在会唱这首歌的主力,年纪最大的是78岁,最小的也有三十几岁了。”未来,清江浦运河拉纤号子何去何从?

         邹峰毅表示,除了拉纤号子,还将做绞盘歌、摇橹歌,“因为如果这些会唱号子的老人们不在了,与运河相关的这些特色文化就会彻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