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走在秋日的洪泽湖畔,洪泽湖大堤已被秋色浸染。从洪泽湖大堤远眺,波光粼粼的洪泽湖水面与蔚蓝的天空构成一幅水天相接的绝美画卷。千百年来,洪泽湖大堤见证了大运河的兴衰与发展。

近日,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等4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

江苏洪泽古灌区为何能入选,它有着怎样的魅力?

始建于公元199年,历史遗存多样

洪泽古灌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境内,西依洪泽湖大堤,东至白马湖,北临苏北灌溉总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现状控制灌溉面积48.13万亩。

灌区挡水工程洪泽湖大堤是在用的古代最长堤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灌区如今的水源是始建于公元199年的洪泽湖,当时它淹没破釜塘、白水塘,成为水源至今。

唐代,在白水塘的挡水工程“唐堰”上设八斗门取水,水门下开五条干渠(青州泾、徐州泾、大府泾、竹子泾和棠梨泾)输水灌溉。

明清,在洪泽湖大堤上建闸坝和涵洞泄水,下接白水塘时期输水河道,输水河道灌排兼用,通过在河道上建坝拦蓄泄水,在河堤上建闸涵引水灌溉,延续至近代。

当代,在洪泽湖大堤上建周桥和洪金涵洞从洪泽湖取水,配套灌排渠道,取代古闸涵和河道的灌溉功能,古徐州泾、竹子泾、棠梨泾成为灌区排水干沟,形成周桥和洪金两个大型灌区。

防洪屏障
保护3000多万亩耕地、2600多万人口

洪泽古灌区究竟有什么价值呢?现代快报记者从淮安市洪泽水利获悉,灌区是古代水库蓄水灌溉工程的杰作。灌区的挡水工程洪泽湖大堤石工墙使用千斤条石270多万块,蓄水规模在明代即达10亿m³,创造了直立条式石工墙、坦坡防浪、闸坝泄洪、三合土防冲等技术。

灌区是灌溉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的典范。灌区蓄水工程从明代沿用至今,形成了责任明确的“工交”制度,“文武结合”“官民结合”的堤防管理体制,科学合理严格的闸坝泄水制度,责任分担、资金共筹的工程赔修制度。

灌区是区域农业生产和防洪安全的保障。灌区自三国至今持续发挥灌溉功能。现洪泽湖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洪泽湖大堤自古以来为淮河下游的防洪屏障,现保护3000多万亩耕地、2600多万人口和10余座城市。

灌区是古代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保障。灌区从三国至明代为屯田重地,保障了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洪泽湖大堤是蓄清刷黄,保漕济运的关键,维持明清漕运四百多年,是国家安危所系。

 

价值极高

未来打造现代化生态灌区

未来,洪泽古灌区该怎么发展呢?洪泽古灌区管理单位表示,将以工程安全、防汛安全、灌溉保障为前提,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对洪泽湖大堤、岔河石桥、彭城古井及相关古河道等灌溉工程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同时,加强遗产的宣传教育,秉承“节水、生态、景观”的灌区建设发展理念,逐步将洪泽古灌区打造成“工程建设生态化、工程造型新颖化、工程管理信息化、灌溉用水自流化、用水管理组织化、用水调度科学化”节水、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灌区。

 

江苏已有3项工程入选,都与大运河有关

至今,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项,江苏省有3项工程入选。除了本次入选的洪泽古灌区,还有位于高邮的里运河-高邮灌区、位于泰州的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

里运河-高邮灌区是江苏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21年入选(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里运河高邮段全长43.4公里,从车逻镇三十里铺到界首镇子婴闸,沿线共有9座闸洞,引大运河水源,通过四级渠道为高邮灌区农田提供灌溉。

里运河-高邮灌区引水灌溉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是我国古代巧妙利用河湖水系进行农事活动的典范工程。 从空中鸟瞰高邮城,运河大堤高于城区,形成的落差致使城区像一块盆地,大运河则成了“悬河”。“起初水闸的功能是减水,运河水位必须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如水位过高,河堤有决口的风险,水位过低,漕运的舟船就无法通行。”高邮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后来,古人危中寻机,在水闸减水的同时,利用多余的水量发展灌溉,不但化解了水患,还成就了“鱼米之乡”。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位于兴化市,是国内外唯一、里下河腹地独有的、分布在湖荡区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灌溉总面积52.88平方千米,工程体系包括堤防、灌排渠道、水闸等,工程遗产类型丰富多样,发挥排水、灌溉、防洪、航运、人居、生态、水土保持等复合完备的功能。

兴化自古地势低洼,如同“锅底”,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每到汛期,不少田地被冲、庄稼被毁,农民深受其害。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兴化先民探索建起了垛田种植系统。垛田的演变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修建捍海堤。

隋唐以后,以京杭大运河为中心的水流调控形成,为沿线广大地区提供了清水灌溉。宋范仲淹督修范公堤后,江淮交汇的清流环境使里下河地区农田得到进一步开发。

在明清时期水患愈烈、湖泊群逐渐淤垫的自然背景下,兴化先民开河排水、围湖造田、挖泥堆垛,随着水利的完善,河网日益细化,水系得到分级控制,是古往今来低洼地治水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