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江河”大文章,“好地方”扬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2023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接待游客420万余人次。依托高科技手段实现媒体融合传播的“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则成了博物馆人气最旺的打卡点,也带动更多的游客奔赴这座历史文化城市。
裸眼3D、沉浸式体验,千里运河画卷近在咫尺两岸烟火气息触手可及,仿佛于船头乘风破浪,看遍中华文明的千年璀璨。“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创新媒体融合形式,聚合各类相关资源,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全新生命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惊艳亮相的背后,离不开扬州人于江河交汇处的“大手笔”与“巧布局”。

突出活态传承,文化江河生生不息

“淮南江北海西头”的扬州,拥有盐运文化、“诗渡”文化、大国水工文化等众多特色地域文化。行走在扬州,古今辉映之风扑面而来。从遍布运河两岸的古镇名村,到城区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存;从历史街区升腾的当代烟火,到全年不断的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尽显扬州“历史古城和文化、文明”在全国的分量。
作为运河原点城市,扬州共有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居全国运河城市之首。在“后申遗时代”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中,扬州在全省率先出台《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设立运河文化保护缓冲区,建成数字管理和监测预警示范平台,打造13个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为全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示范样板。
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区,她的变化和进展,是扬州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中,探索具有扬州特色、更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的缩影。
“运河十二景”评选是扬州珍视历史宝藏、推进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创新举措,推进了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聚焦18.25平方公里扬州古城,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工作思路,扬州制定出台《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总体方案》和八项专题行动方案,系统实施古城保护特色工程。
围绕建设扬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示范段,扬州制定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推进方案》,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梳排和建设,京口瓜洲千年古渡保护展示项目、仪征十二圩盐运历史文化街区2个项目申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重点项目,并于2022年底通过国家发改委预评审。
扬州市还深入挖掘大运河、长江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创作扬剧《阿莲渡江》、歌舞剧《大运扬州》等文艺精品,连续举办十六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2022年该论坛还升格成为国家级论坛,扬州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全国首家“运河城市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样板城市”,为世界运河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江苏经验、扬州“样本”。
此外,2023年12月13日至15日,扬州市政府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全球城市生态修复能力建设研讨会和双边交流会,扬州市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城市生态修复模范市”证书并作《修·闲扬州—中国2500多年历史名城的生态复兴之路》经验介绍。全球共有11个城市获此荣誉。

立足自身优势 ,生态江河美美与共

300多年前,清初诗人王士禛歌咏“绿杨城郭是扬州”;今日,向“绿”而行的扬州正不断书写新篇章。多年来,扬州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扛起长江运河交汇点城市、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的生态环保责任,不断厚植“好地方”生态底色,一个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丽扬州”正在款款走来。
历史上的三湾,凝聚了“三湾抵一坝”的水工智慧;新时代的三湾,展现着“运河新明珠”的绿色风采。2022年,运河三湾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看成效”正面典型案例;2023年8月,世界运河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典型案例首次发布,三湾湿地公园成功入选,并在运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论坛上展示交流。
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起点,2023年,其中江都站累计抽江北送40.41亿立方米,润泽北方大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扬州以高度的责任感,一体推进长江大保护,对长江干流扬州段沿江1公里周边区域实施整治修复,共退让生产岸线6.3公里,复绿152万平方米,长江扬州段的生态岸线占比从2018年的47.5%提升至56.9%,长江水质持续改善,其中南水北调的东线源头——三江营,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标准,吸引江豚在此安家,总数量已经超过15头。
扬州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在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区域划出340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先后关停、搬迁263家可能对保护区生态造成影响的企业。为把大运河打造成“美丽中轴”,2016年以来,扬州市共整治“散乱污”企业1828家,其中京杭大运河沿岸两侧1公里内的化工企业全部分类完成整治或关停,沿线153家砂石码头(泊位)、小船厂和混凝土搅拌站得到规范整治;与此同时,扬州市还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轴,依托南水北调输水干线重要湖泊、湿地,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沿江沿河地区共建成10个大规模生态中心,总面积近130平方公里。近年来,扬州市还持续实施“绿杨城郭新扬州”行动计划,开展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沿江沿河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

注重造福人民,幸福江河惠及子孙

千百年来,运河汇入长江,长江奔流入海,海洋连接世界,江河之水一直是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幸福之源、发展之基、人民之幸。江河养育这方百姓,造就城市的数度繁荣兴盛。
为了让每一条船在这条“致富河”上行稳致远,近20年来,扬州市先后实施了京杭运河扬州段“三改二”工程、邵伯三线船闸扩容工程、芒稻船闸扩容改造工程等多个重点项目。2019年,扬州又在全省率先实施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并于2021年底建成从邵伯船闸到六圩口门全长29.5公里的先导段。至此,京杭运河扬州段已全线满足Ⅱ级航道的通航标准。船好开了,船民们的水上生活也更加便捷了。2022年,京杭运河扬州段船舶通过量达3.73亿吨,货物运量达3亿吨,是三峡船闸通过量的2倍,相当于5条京沪高速(江苏段)、10条京沪铁路(江苏段)的运量,是一条不折不扣的黄金水道、致富河道。
回望历史,扬州乘水运之利、舟楫之便,这座古城创造了兴盛于汉、鼎盛于唐、繁盛于清的三度辉煌。
迈入新时代,扬州该如何发展?扬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立市之本、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能,始终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不动摇,狠抓项目建设,发展富民产业,先后创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城市的幸福底色越来越浓。2023年9月,扬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进会,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集群、新兴产业链发展目标。同时,坚持产业科创与科创产业双向发力,积极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协同并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3年12月27日,在中共扬州市委八届七次全会上,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动员全市上下知重奋进、实干争先,“把奋斗目标树起来、把工作节奏紧起来、把推进速度提起来”。
2023年的“成绩单”数据还显示:扬州市新签约认定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07个、比2022年翻了一番,18个列省项目全部开工、年度投资完成率170%,485个市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125%;全市新获批高新技术企业799家、总量突破200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45家……
扬州正坚决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使命担当,努力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致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河、美美与共的生态之河、惠及子孙的幸福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