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在瓷器中遇见最美中国色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阳借出胭脂色”

……

窑火不息

历经千年漫长的蝶变

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无到有

从素颜到粉黛

从单色到缤纷

始于土,成于火

呈现出绝美的釉色

瓷器,是中国人的浪漫

今天

一起在瓷器里看绝美中国色

感受最奇妙的色彩之美~

——世上朱砂非所拟

“赤者,火色也。”赤,取火燃烧土地之象,似乎永远热烈鲜活。《释名·释采帛》则记载:“赤,赫也,太阳之色也。”

赤,是光明之色,也是吉祥喜悦之色。喜迎新春,贴年画、换对联、备“压岁钱” 都以红色为主调;古代新科状元都要“脱去蓝衫换红袍”,为显荣耀。赤色系有祭红、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银红、粉红、枣红、妃色等。

祭红

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明代收藏家项元汴在《历代名瓷图谱》中说。又如樱桃般,红中透紫,色泽透亮温润。祭红,又名霁红,绝品之釉色也。

豇豆红

豇豆红,又名“吹红”“美人醉”“美人霁”“桃花片”“娃娃面”等。高温铜红釉,亦为豇豆红瓷器专称。清康熙晚期景德镇窑仿烧明宣德红釉派生出来的。因其釉色颇似豇豆皮的颜色而得名,是享誉海内外的颜色釉名品。

豇豆红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被赞为“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富贵金黄满帝宫

《释名》云:“黄,晃也。”晃,乃光芒之意。黄,取日光耀眼之象。“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黄”与“皇”谐音,黄色在很多时代都是皇帝的御用色,在五正色中最尊贵。

黄瓷的釉色柔嫩明媚,有深浅、浓淡区别,分为栀黄、娇黄、鹅黄、柠檬黄、明黄、姜黄、杏黄、菊黄、藤黄、蜜蜡黄等。

娇黄

低温铁黄釉,始见于汉代,流行于明清。因以浇釉的方法施于素胎或白釉上,所以称“浇黄”,又因其颜色恬淡娇嫩而得名“娇黄”,光亮如鸡油而名“鸡油黄”。明弘治的黄釉达到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明嘉靖以后黄釉成为皇室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 此黄釉盘釉面光亮,釉层晶莹透澈,器型规整,底部落款“大明弘治年制”,为不可多得的精品。 ——雨过天青云破处

“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春来复苏,新芽吐绿,一派“生”意盎然。青,取春季草木苍翠之象。在“五方正色”之中,青被视为最自然之色。

古人又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色之象,究竟是什么样的颜色,似乎有点“混乱”。从青草的绿、到青天的蓝、再到青丝的黑甚至紫灰,都可以称为青。也许正是这种“模糊”,让青色有了更丰富的意蕴。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青瓷,纯净莹澈、飘逸素雅,仿佛在云水之间。 明清时期,青釉的烧制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天青、豆青、冬青、影青、翠青、秘色、柳青、螺青、天缥、碧缥、潮蓝、翠蓝、蒲蓝、海蓝、宝蓝、湖蓝、月蓝等多种韵色层出不穷。 香炉是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器形丰富。该香炉,唇口,直身,平底,兽型三矮足。筒式炉在元、明、清都有烧制,是较为常见的瓷器造型。 影青

影青釉,又称青白釉,宋代景德镇窑创烧。胎体洁白,施釉浅薄,刻划在胎上的纹饰由于釉汁沉积,形成隐约可见的青色花纹,故名。 砚滴,又称水滴、水注、水丞、金小相,文房用具,将水注入砚台的器具。体形小巧,有铜、瓷、玉、石等多种质地,形式有方有圆,或作动物形等。 青瓷之美堪称如冰似玉,纯净莹澈、简洁质朴、飘逸素雅,仿佛在云水之间,携着一身超脱凡俗的仙气。

——应似飞鸿踏雪泥

“白,启也。如水启时也”。冰透、清澈的水,从泉眼中汩汩流出,这是白色的洁净。白,是“无色之色”,也是万千炫丽的底板。

“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温润如玉的白瓷,是纯净和圣洁的代表。“甲骨文、金文、钵文…皆从日锐顶,象日始出地面,光闪耀如尖锐,天色已白,故曰白也”。按照此观点,白色还是明亮之象。白色系统的色名大多与景物有关,有月白、草白、玉色、霜色、葱白、银白、东方既白等。

——凿开混沌得乌金

“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黑是无光之色,同时又是火熏之色。作为北方正色的黑,是人类在蒙昧时期,最原始的色彩感知。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黑色深沉如夜,是所有色彩的终点。世间万种绚烂,遇到这一抹墨色,也都将黯淡无光。黑釉瓷器,早在东汉就已出现。黑釉是一种幽亮润泽、色黑如漆的高温釉。黑釉中较出名的当属“乌金釉”,釉料主要取自景德镇附近所产的乌金土。色泽乌黑发亮,深沉如墨,被誉为“瓷器中的黑美人”。

酱色 斗彩 粉彩 五彩

古人将大自然的千峰翠色

山川湖海、烟云浩渺

融进一件件精美的器物中

构筑了中国美学中靓丽的一道风景

瓷器之美

是“永不褪色的美”

这人间绝色

不仅凝聚着古代先民们的智慧

更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

春天

来博物馆

共赏瓷韵之美~

主办单位: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承办单位:盐城翰墨丹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展期:2023.1.12—2023.4.10地点:盐城市博物馆特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