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正安 | 第一次亲近大运河

2021年01月30日 13:54:27 来源:扬州晚报

  我的家在离高邮城50公里的东乡。23岁前只到过高邮城两次,一次是1976年随大队上的一条水泥船到化肥厂装氨水。一次是1977年到高邮城里参加高考,住在一个招待所里,考试结束就回家了,没有逛城,也不知道运河长啥样。

  第一次亲近运河,是在1980年考入高邮师范。学校就在运河东堤下,直线距离仅数百米,清晨与黄昏,汽笛声声入耳。

  我常常于星期天到大运河堤上选一僻静处读书。大运河东堤原来是一条省级公路,陆上车辆奔驰,河中船来船往。闹中有静,好不惬意。

  运河中间的一个荒废的小岛以及岛上矗立着的砖塔激发了我的好奇。我曾经乘着渔民的小舟得以登岛。岛上荒草丛生,杂树缠绵,无法接近砖塔。

  运河何以有岛,岛上何以有塔?请教地理老师,方才解惑。

  宝塔原在运河东堤的高邮西门,与东门明代之净土寺塔,遥遥相对。

  1956年运河拓宽取直,运河在高邮城西拐了一个弯,那宝塔恰似运河上的一颗晶莹的明珠。

  这宝塔来头不小。野史记载,唐僖宗的弟弟厌倦宫廷生活,遁入空门,法号举直禅师,一路从京城南下,选定高邮,建寺修行,皇帝赐名“镇国寺”,圆寂后而修镇国寺塔,其建制与西安的大雁塔相同,因此称之为南方的大雁塔。镇国寺塔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间推移,我对运河的了解也在加深。

  大运河起始于春秋,形成于隋朝,繁盛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复兴于当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大运河在高邮境内40多公里。岁月流长,历史积淀,运河沿线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始建于明代的水陆驿站盂城驿,规模宏大,功能齐全,是运河沿线重要的驿站。至今保存完好,被业界称之为古代邮驿文化的活化石。

  明清运河故道全长20多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点,与高邮湖、运河形成了“一湖两河三堤”的独特景观。

  御码头,是康熙皇帝南巡时修建的专用码头。康熙六次南巡,两次在高邮登岸,视察高邮湖与运河的防洪工程。还留下了与高邮相关的数篇诗歌,从诗中可以体会到,这位封建帝王不乏民生情怀。

  康熙第一次南巡过高邮湖,当目睹居民田庐被水淹时,不仅登岸察访,还写了一首《高邮湖见居民田庐多在水中,因询其故,恻然念之》的五言诗,诗云:淮扬罹水灾,流波常浩浩。龙舰偶经过,一望类洲岛。田亩尽沉沦,舍庐半倾倒。茕茕赤子民,栖栖卧深潦。对之心惕然,无策施襁褓。夹岸罗黔黎,跽陈进耆老。谘诹不压频,利弊细探讨。饥寒或有由,良渐奉苍颢。古人念一夫,何况睹枯槁。凛凛夜不寐,忧勤惄如捣。亟图浚治功,拯济须及早。会当复故业,威令乐怀保。

  归海五坝,镇水铁牛,纤夫石,以及运河近傍的文游台,无不丰富着运河文化的内涵。

  两年学习期满,我被分配到乡下的一所中学任教,与运河距离远了。但于工余,常常想起在运河边读书的情景,那南来北往的船只,悠悠扬扬的汽笛,是挥之不去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