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还原64年前首次大规模“治河”

2020年11月25日 11:28:34 来源:扬州晚报

当年整治拓宽运河的场景

  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1956年大运河高邮段拓宽,我父亲参与设计的‘小火车’功劳不小。”昨天,今年67岁的高邮居民张福勤来电讲述了家中几张运河老照片的故事,那是当年父亲参加拓宽时所拍。张福勤说,当年父亲获奖的脸盆、翻毛皮鞋等奖品一直用到坏损才丢弃,只剩下了几张老照片。

  1956年大运河高邮段拓宽,也拉开了扬州首次大规模整治拓宽运河的序幕。

  60多年前老照片

  “还原”大运河高邮段拓宽

  “父亲1916年生,1956年因技术手艺好,被抽调到运河拓宽工地。”张福勤说,家中存有的几张运河拓宽工程老照片,有两张是父亲获奖后和工友们一起合影的照片,其他3张则是当年工地上忙碌的场景。

  张福勤称,父亲是阜宁县朦胧镇人,1924年到高邮读书,后从事铜器修理。因修理手艺不错,又开始学习修理机器,1948年自己开设了一家机器修理厂。

  “1956年公私合营,和其他厂并成了后来的水泵厂。”张福勤说,父亲是厂里的生产和技术负责人,生产图纸等都是父亲绘制。

  当年,扬州境内的运河,河道狭窄隐患较多,防洪灌溉能力差,航运更是不行。当时的运河水源来自洪泽湖,为了解决航运和灌溉需求,1956年11月1日,来自扬州各地的12万多民工聚集在高邮,对运河高邮段进行大规模整治,张福勤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

  设计出了“小火车”

  施工进度大幅提高

  1956年拓宽河道时,没有什么机械化设备,大多是靠人挖车推的施工,手推的独轮车不够了,一些民工就拿了家中的扁担和箩筐。

  “肩挑人推,进度很慢。”张福勤称,听父亲说当时看到万人施工的场面却效率不高,父亲很着急,花了几个晚上参与设计搞出了一辆“小火车”。

  张福勤的父亲设计的“小火车”是用柴油机作为动力,在工友们的帮助下加工出不少投入工地使用,如现在的渣土清运车一样,在工地上运输泥土,替代了肩挑的担子和手推的独轮车。

  “运送效率提高了,负责运输的人工就可以去开挖了。”张福勤说,正是工地上有了“小火车”,施工进度大幅度提高,一个设计的车头当时能够拖拽30辆运土车,很不简单。

  工程结束后,张福勤的父亲得到了奖励:一套绘图工具,一双黄色的高帮翻毛皮鞋,还有一个洗脸盆,在当时,已经是很丰厚的奖品了。

  “两张集体合影,就是在获奖时工地边拍的。”张福勤说,在其中一张集体合影上还专门留了字,因设计“小火车”助力拓宽工程集体合影留念。

  奖品翻毛皮鞋

  一直穿到上世纪60年代

  “那时翻毛皮鞋算得上很时髦了,父亲工作时都穿着,成了他的工作鞋。”张福勤说,这双鞋还保住了父亲的脚。

  那是一次意外,张福勤说,当时父亲到翻砂车间劳动,不料浇铸用的1500多摄氏度高温铁水飞溅了出来,落在父亲右脚面上。 铁水从皮鞋鞋带的孔钻进去,将脚面烫了好几个泡。后来父亲告诉他,要不是穿的翻毛皮鞋,恐怕那只脚就要残废了。“鞋被烫出几个洞,还一直穿到上世纪60年代。”张福勤称,脸盆和绘图工具父亲用的时间更长,脸盆用了至少20年。

  遗憾的是,后来搬家等过程中,因脸盆太旧,最后丢弃了,绘图工具放在厂中,最后也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了几张老照片。

  运河经过拓宽等改造,环境和通航大为改观,张福勤说,能够参与造福一方的水利施工也是父亲一直觉得很自豪的事。

  1970年,张福勤的父亲调往了三垛农机一厂。一厂同样是生产水泵,其中有一种型号的水泵使用的生产图纸已经用了好多年,他的父亲对该型号水泵进行了技术改造,重新设计了水泵叶轮,提高了水泵效率。

  “因为重新设计水泵叶轮,县科技成果获奖名单中还有他的名字。”提及父亲,张福勤言语中充满了自豪感。

  在张福勤的印象中,无论父亲在哪里工作,只要回到家,就会到运河大堤上转悠一圈,退休后更是每天清晨都去转一转。“遇到锻炼的居民,他就和人家聊当年拓宽治水的艰辛。”张福勤说,父亲的身上有着那一代“愚公”般的治水精神。

  父亲去世后,这些照片就成了家中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