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的终结地,开启一场运河文化之旅!

2019年02月02日 19:36:25 来源:常州发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运河城市发展提供了遵循和重要契机。常州市委市政府从水态、文态、业态、生态、形态五个维度科学规划,全力推进世界遗产与现代城市的有机融合,还河于民、还景于民,创造良好的生态效应、独特的文化魅力、丰富多彩的空间环境,实现大运河遗产的全民共享与永续传承。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推荐的运河文化地标是篦箕巷。

  常州篦箕巷位于常州城西,紧临运河,是古毗陵驿所在地,旧称“花市街”。

  常州自古以来就一直以制作篦箕和木梳而闻名,素有“宫梳名篦”“常州梳篦甲天下”之盛誉,而这里整条街巷,家家户户都以制作梳篦为生。

  《红楼梦》的终结地

  篦箕巷前的古运河上船只往来,

  西北端有怀德桥横跨河上,

  在篦箕巷内,

  有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起,

  就在这里设立的毗陵驿,

  附近还有接官亭和驿馆皇华馆。

  《红楼梦》中,

  贾政最后一次见到贾宝玉便是在毗陵驿。

  江南大驿

  常州篦箕巷口有一个高大牌坊,

  上书三个红色大字“大码头”,

  顾名思义,这里就是大码头所在地。

  毗陵驿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差役和官员途经本地时歇宿、换马的住所。在明清时是仅次于金陵驿的江南大驿,康熙和乾隆皇帝均在此登岸进城。乾隆在《过常州府城》 诗中一开头就有“毗陵驿口驻飞舻,城郭周巡六辔纡”之句。

  在民间,

  花市街被改为篦箕巷,

  还有着一段与乾隆皇帝有关的传说。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六次到过常州。有一次,他同尚书、大学士刘纶微服私访花市街。他们雇一条小船,从内河划出大水关,来到大运河。船过文亨桥,看到花市街上热闹非凡,便在一处不引人注目的码头靠岸,上了花市街。只见店铺一家连着一家,差不多都是梳篦店,一爿爿店中摆满各式各样的梳篦。

  俩人正看得高兴时,忽听到人声嘈杂。只见许多挑夫挑着一担担担木梳被公差拦在那里不准通过。原来阳湖县令听说乾隆皇帝要去花市街,一大早就带了大小官吏、衙役等,准备在花市街接驾。乾隆皇帝心里明白,就问刘纶,这挑夫挑的什么东西。刘纶说,他们是南门木梳街上做木梳的,因为花市街只有篦箕,木梳只能从木梳街上送来。乾隆听了觉得有趣,就信口说,南门木梳街专做木梳,西门花市街专做篦箕,花市街应改为篦箕巷。刘纶立即说,对,对,南门木梳街,西门篦箕巷,万岁真正才学高超,出口成对。不料“万岁”二字刚一出口,就被旁边的衙役听到,赶快报告县令,县令连忙带人来接驾。可是迟了,乾隆和刘纶看到暴露了行踪,就赶快登上小船奔城里去了。

  皇帝没有接到,县令十分懊恼,灵机一动,下令道:奉圣谕,花市街即日更名篦箕巷。于是篦箕巷之名就流传至今。

  宫梳名篦

  梳篦,又称栉,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篦箕和木梳从原料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

  常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常州梳篦制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制作规模也超过历代。

  在清代乾隆时期,常州梳篦已成为进贡皇宫的“高级货”。慈禧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宫梳名篦”的雅称。

  近代,常州的篦箕和木梳还在美国旧金山和费城的两次国际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银质奖和金质奖;

  美国电影《星辰娇娃》中女主人公以常州梳篦作为胸饰,印尼前总统苏加诺访华回国也将两张常州篦箕作纪念品带走。

  2008年6月,常州梳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篦梁灯火

  由于篦箕巷古时候一到晚上家家店里挂着宫灯,个个工场悬着照灯,常常彻夜不灭。晶莹闪闪的灯彩映在运河水里,与岸边船上。灯火相映交辉,站在文亨桥上远远看去,宛如金色游龙,“篦梁灯火”就由此而来。

  如今,街上依旧有很多梳篦店。两边的建筑也十分有特色,除了特有的马头墙,还有状元帽子形状的墙头,处处充满着书香气。

  文亨穿月

  穿过小巷,就来到了文亨桥。据说每当皓月当空的夜晚,宝镜高悬,此时从桥上俯视桥下,河水湍行,像要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冲涤穿桥而去,故有“文亨穿月”的雅称。

  其实篦箕巷很小,

  一条瘦瘦的巷子,短短两百米不到。

  四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外围的现代商业热闹非凡。

  但一走进巷子,

  仿佛走入了时光隧道,

  穿越到旧时光的江南。

  心是安静的,脚步是悠闲的,

  卖梳子篦子的商家是微笑而沉默的,

  连运河水都仿佛放慢了速度,

  悠悠泛光,扑朔迷离。

  (来源:常州发布,编辑/程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