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博物馆 | 来看不一样的“大运河北”

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清)孙谔《夜过沧州》大运河贯穿沧州全境,从南到北穿越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沧县、运河区、新华区、青县8个县区,堪称是沧州的“母亲河”。

近日,沧州博物馆正式入驻中国大运河平台。云上逛沧州博物馆,探索“大运河北——河北大运河文化展”,100多件文物、8处场景复原、数十张图片……为你讲述别具特色的“大运河北”。

700多年前运河边的“五星级大酒店”

云层翻卷的天空、波纹涟漪的河水、水上穿梭的小船、岸边的楼阁树木……走进沧州博物馆“大运河北”展厅,运河仿佛从远处流淌而来又蜿蜒向前,一幅沧州历史画卷由此缓缓展开。

从隋朝、唐朝、宋朝、元朝,一直到明清,大运河一直是北方都城的物资生命线,来往的船只、货物、人员更是难以计数。

这么多人,总不能天天在水上呆着,提供休息的驿站也就由此诞生。

在展厅里,有一组带“丰成馆”字样的瓷器,是这几年沧州市区运河沿岸发掘而来。考古学家们在运河东岸找到了大大小小的瓷器,它们以生活器具为主,有碗、碟,还有罐子等等,每一件上都有“丰成馆”三字。

“丰成馆”款瓷器

“丰成馆”指的是什么?据专家推断,“丰成馆”应为金元时期沧州运河边超大型的商人聚集客栈,档次相当于今天的五星级大酒店,因此才有实力专门定制瓷器,而且都带上了自家的logo。

到了明代,沧州的驿站更是名声在外。按照明代《水驿捷要歌》的记述,当时南京与北京之间沿着运河设置了46处驿站,其中沧州境内就有6处,分别是良店、连窝、新桥、砖河、乾宁和流河。

运河两岸的驿站水陆并用,不仅可以让官员、客商、船工歇宿,还为文人墨客们提供了集会的地点,有的驿站更是成为了旅游景点。

丰成馆(左)乾宁驿(右)场景复原

展厅中复原了《水驿捷要歌》中提到的乾宁驿,这里位列“乾宁八景”之一,以门外井水甘甜闻名。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张缙特意为乾宁驿写了首《驿亭甘井》,诗中说:“谁开古井驿亭中,百尺曾闻海眼通。六月行人汗如雨,辘轳轻响下梧桐。”

石碑上的明清运河“漕运法”“环保法”

“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车。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沧州诗人刘梦的一首《述沧州诗》,记录着明末清初沧州运河上的繁华景象。

为了维持这样忙碌而有序的水上交通,当时的官府下足了功夫,立下各种法规制度。

“大运河北”展厅有块1米多高的石碑,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构造或者花纹,连上面的字迹都有些模糊。这块石碑叫《漕院明文》碑,出土于沧州泊头运河码头旧址,别看外貌平平无奇,它可是明代“漕运法”的见证者。

《漕院明文》碑

《漕院明文》碑刻于明崇祯二年,碑的背面是关于纤夫、浅夫、丁夫及漕运管理人员数目的规定。正面刻的是一则漕运纪律,讲的是由于运河运输繁忙,致使朝廷所需的白粮(一种专供品)在运输途中常受官船、军船排挤,甚至遭流寇侵扰劫掠。为此朝廷专门下文,要求各沿河重要码头刻石勒记,规定不得阻挠白粮运输,民夫、纤夫应与其他船只一样对待,确保白粮运输畅通无误。

不仅有漕运有规定,为了保护大运河,清代官府还特别定制了“环境保护法”,并刻在了石碑上。

《宪示碑》(复制品)

在沧州博物馆展厅里,有件1:1制作的清同治十一年《宪示碑》复制品。据了解,石碑的原件现存于沧州市沧县捷地分洪闸所,上面列出了不少运河保护管理条例:不准任何人破土引水、不能砍伐沿河树木、不能盗取铁钉……作用类似于今天的公示牌。

运河孕育独特沧州气质

大运河南北贯穿沧州市全境,据统计,沿岸40%左右的村镇名字,都与运河有直接关系,如泊头、鲍家嘴、西砖河、南关口、蛤蟆湾等。

“大运河北”中,做了不少场景复原,码头上的工人、茶馆里的伙计,一个个栩栩如生。另外,还展出了不少沧州百姓的生活用品,有斗笠、蓑衣、锣鼓、背篓等等,展现了真实的运河人家生活。

运河水,流淌在沧州大地上,流淌在每个沧州人的生活中,也流淌进了沧州人的气质里。沧州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沧州人尚武就与运河有关。

明清时,沧州已成为大宗商品必经之地,亦为高官巨贾水上走镖要道。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相关行业发达兴盛,而要走南闯北,就必须握有高强武技。

保镖的镖师顺着运河走,一路上会打着旗号喊镖,说明是谁的镖车,自报家门的同时,也是告诫周边蟊贼不要轻举妄动。不过喊镖有一定的规矩,京城不能喊,省城不能喊,再就是到了沧州地界也不能喊,也就是“镖不喊沧”。

沧州武人使用的武器及护具

为什么沧州不能喊镖?这是因为沧州武风盛行,被誉为“武术之乡”,在这里喊镖有点挑战当地武林的感觉。所以镖局经过沧州,不仅不喊,还要把旗放下来,偃旗息鼓,悄悄地过去。到了清末,“镖不喊沧”已成为南北镖行都遵守的常规。

正是因为有了大运河,有了繁忙的船队,才滋养出了沧州武术“镖不喊沧”的硬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