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试春盘、范成大卖春困,立春他们在运河畔这样过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首
河冰消融,草芽萌动
千百年前
苏轼在宿州河滩试春盘
范成大在苏州“卖春困”
杨万里却偏偏爱在常州看小儿打春牛
运河畔的立春日有哪些习俗
不妨去古诗里找找答案

吃春盘

立春吃什么?春饼、春卷裹住新出的嫩芽,吃上一口,便能咬住整个春天。

古人在立春之日也会吃春意满满的春盘,盘中食物各有不同。唐宋时,春盘里一般会放上春饼和生菜,讲究一点的人家,还会用绫罗花草、金鸡玉燕来装盘点缀。明清时,人们还会在春盘里放上水红萝卜,能去春困。

“吃货”苏轼自然也爱吃春盘,还为它写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离开了谪居四年多的黄州,度过了最困顿的时期,赴汝州任团练副使。上任途中,他畅游庐山,探望胞弟,又途经金陵,与王安石把酒言欢,心情挺好。

这年岁暮,他来到泗州(今安徽宿州泗县),决定辞职不干了,给朝廷上书请罢汝州职。一身轻松的苏轼,在春日里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写下了一首《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吃,还是苏轼会吃。“蓼茸蒿笋”也就是蓼芽与青蒿,这都是立春的应时节物。单吃这些时蔬未免单调,还要配上“雪沫乳花”。雪沫乳花是啥?其实是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翡翠般的春菜配上乳白色的香茶,清新淡雅,春意盎然,难怪苏轼要叹上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行春、卖春困

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

曲尘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浅浅波。

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

“田园诗人”范成大的一首《立春日郊行》,把千年前苏州街头的热闹置于眼前。

立春之日,春意盎然,锣鼓喧天,一片喜庆。人们在县衙前游集成市,争看土牛,津渡浦口船只来往,直到暮色四合,这便是“行春”的习俗。

范成大还在他的诗《春困二绝》中,写下了立春之日的另一个有趣习俗——卖春困。

他在诗前小序中写道:“吴俗,立春日,儿童以‘春困’相呼,以掉头不应者为黠。”

到了立春这一天,苏州的孩子们都要互呼春困,然后把这瞌睡卖给别人。陆游在《开岁》中也提到 “卖困不灵仍喜睡”。可见,“卖春困”的习俗在宋代十分流行。

打春牛

打春牛,是立春时节的习俗,也是为劝课农桑而举行的启耕仪式。但不是真的打牛,因为被鞭打的牛多半是陶土做的。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在常州任上的杨万里也凑了一回热闹,看了一场人声鼎沸的打春牛活动,但他独独被学着大人动作的孩童深深吸引,还写下一首《观小儿戏打春牛》: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

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箬。

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

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

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

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乡间孩童在立春日看到大人们打春牛,觉得很有趣,于是模仿了起来,他们也学着先打土牛的头。土做的春牛有着黄色的躯体、黄色的蹄和白色的牛角,披着蓑衣的牧童看上去十分精神。

孩子们一边打着春牛,一边已经开始畅想起今年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等到庄稼成熟,连片的麦子就像黄色的云朵,一斗斗稻米像是晶莹的宝珠。但孩子们在高兴之余,还会站在耕牛的角度思考,农活多,牛该愁自己吃不肥了。

杨万里在朴素的语言中,写出了古朴的风俗,也写出了人们善良的愿望。

戴春幡

春幡,也叫春旗,立春时,宋人喜欢将彩纸、彩绢裁剪成人形或燕形,做成春幡,而在春幡上写上春联便做成了春胜。

人们把春幡、春胜挂在门前、树梢或者戴在头上,以寓迎春之意。

杨万里在《秀州嘉兴馆拜赐春幡胜》中写道:

中使传宣下紫宸,镞头浓染御香云。

彩幡耐夏宜春字,宝胜连环曲水纹。

痴似土牛鞭不动,老登金马愧无闻。

强簪华发知难称,只有新诗颂万分。

在立春日,杨万里放眼看去,人人都戴着春幡春胜,喜气洋洋,梅花、柳树花枝招展,生机盎然;在这热闹喜悦的庆春气氛中,他也不禁如同小儿女一般,剪彩迎春。

春幡除了是百姓喜爱的节日装饰品,还是立春日皇帝赏赐大臣的节物之一。南宋时,宫廷中出现了专门制作春幡胜的机构,叫做文思院。在春幡胜的制作上,用到了金银、布帛等材质,更加华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