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与南北派京剧

扬州是明清时期坐落在大运河上的商业重镇,南北客商沿运河汇集于此,其中又以徽商为甚。

扬州的富庶也吸引了大批徽州艺人的到来,他们得到了徽商们的亲情惠顾和重金扶持,或出没于码头街肆,或为徽商富贾所容留,技艺得到了发殿,乡音也渐占上风。

乾隆皇帝多次沿大运河南巡,驻跸扬州,欣赏戏曲。

乾隆像

乾隆五十五年(1790),恰逢乾隆80寿辰,扬州徽商江鹤亭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

此后又有多个徽班自扬州出发,沿大运河北上进京献艺,取得了成功。徽班在兼收整合徽戏、汉剧、昆曲等诸多剧种特点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雅俗共赏的新剧种,那就是国粹京剧。

嘉兴博物馆收藏的《虹桥画舫图》是咸丰八年(1858)所画,这幅画描绘的是乾隆沿大运河南巡时戏曲演出时的盛况,人山人海,观众络绎不绝。

虹桥画舫图

“徽班进京”的同一时期,另外一批安徽人创造了一种宫廷式的大型戏文船,这条大船沿大运河南下到江南水乡,依靠这里密集的水网运行在各乡镇间。

一路上,戏文船擂响锣鼓,遇市泊岸,三场闹过,艺人们就在船顶唱戏,这样的戏船被称为“擂船班”。

舱顶是艺人们展示才艺的场地,也是戏班家当的体现。

演戏时船头船尾两侧各将两只带铁锥的竹篙深深插进河底,船只好像生了四脚着地而立,任凭舱顶“战马”飞奔,戏船依然四平八稳。

戏船的后舱是班主和家眷起居之地,中舱是化妆间和候场的后台。角儿和龙套的行头箱放在舱底。

擂船班自清代嘉庆年间开始,所演剧目开始半徽半京。

当时有位名叫卞代清的花脸演员,是江南一带提倡徽剧改为京剧的徽班重要艺人,之后的半个世纪,擂船班演出京剧越来越多。与北方所演京剧相比,江南一带的京剧的表演、唱腔、剧目、风格上颇具特色,最终形成了南派京剧。

南派京剧大致分成两派:以苏州浒墅关为界,沿运河往北演出的叫做关外派,多在镇江、常州、无锡一带活动;沿运河往南演出的叫做关内派,主要流动于杭、嘉、湖及太湖南岸的吴江、震泽地区。

南派京剧的中心城市是嘉兴。嘉兴地处上海、杭州、苏州三地的中心,并且嘉兴有北郊河、南郊河、京杭古运河在内的八大河流,水路交通非常发达。自古运河就有发展经济和培养文化的作用,所以嘉兴成为了中心。

如果说徽班沿大运河北上进京成就了京剧的城市化、贵族化之路,那么“擂船班”沿运河南下,则是开辟了京剧的平民化和普及化的道路。

本文作者:王珏   南京大学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