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600载,大运河滋润出“水磨腔”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昆曲婉转了600载,在江南氤氲中娓娓道来……
11月6日,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昆曲艺术陈列馆开馆仪式在南京举行,常设展览“南昆风华”昆曲创新体验展精美亮相,为观众再次打开了一扇“昆曲”大门。
运河之水,绵延千里,拍打着百姓的烟火日常,也荡漾着戏曲的动人声韵。而其中,昆曲更是与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生于水,兴于水,它的故事要从大运河畔说起。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

昆曲,是离不开水的。昆曲的唱腔叫水磨腔,又叫昆山腔。这一叫法体现出昆曲与水的缘深:细腻婉转、优美动人,好似人们常吃的水磨糯米汤团一样缠绵。

早在元末明初之际,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由昆山人顾坚草创。它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明代,运河城市苏州是南北戏曲的交汇点,经济发达,文化氛围浓厚,生活在这里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艺术也有着更高的追求。

诞生之初,昆山腔还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仅在苏州一带唱唱,直到有个叫魏良辅的文人出现。

魏良辅这人很有意思,他出生江西,家乡盛行弋阳腔,但他却非常讨厌,为了改变身处的艺术环境,于是他于嘉靖年间南下,来到了当时南戏北曲十分活跃的太仓,钻研起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

魏良辅的家,当时就安在太仓南码头(现太仓市南郊镇)。这里人来人往,交流频繁,魏良辅遇到了不少精通音律的好友。在他们的帮助下,魏良辅对传统昆山腔的声腔、歌唱、伴奏等进行了广泛改革,还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使南曲“收音纯细”,让北曲“转无北气”。

笛、笙等昆曲伴奏乐器

简单理解,昆曲没了之前的呆板无趣,换了一种全新风格,无需大锣大鼓,便可足够清丽悠远、格调优雅。后来,魏良辅又增加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伴奏,让昆山腔的感染力直接拉满。

自此,全新的昆山腔好评如潮,魏良辅名声大振,被誉为昆腔(南曲)“鼻祖”。

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疏浚、贯通,江浙一带铺行林立,商业繁荣,茶肆、酒楼、饮食等娱乐服务行业飞速发展,富庶人口相对集中,文人雅士会聚其间,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听昆曲也成了最好打发闲暇时光的娱乐项目。

当时的昆曲演员主要来自家班和民间戏班。著名的家班有南京阮大铖家班、常熟徐氏家班和长洲尤侗家班等。《红楼梦》中,芳官、龄官等女孩就是贾府的戏曲家班成员。

昆曲戏服大红色男帔

那时候,如果有谁家大人职务调动,去往外地任职,都会带上自家家班一起前往,这也促进了昆曲的传播。

而普通百姓则主要依靠民间职业戏班感受艺术熏陶。据记载,当时仅苏州一地,昆曲的专业演员就有好几千人,足见当年昆曲演出之兴旺。

昆曲演出的形式也各式各样,可以在家里,可以在草台乡间,甚至江南水乡的楼船上也能演出。

有的大型演出中,还出现了“万余人齐声呐喊”的盛况,就如同现在的巨星演唱会一样。

昆曲文化随着水路,一路流向大江南北,深深推动了昆曲繁荣。

大运河繁荣了昆曲的发展,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印记。

明代嘉靖年间,梁辰鱼将传奇《浣纱记》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使原来主要用于清唱的昆曲正式进入戏剧表演领域,第一部昆曲诞生。

昆剧《伯龙夜品》(取材于《浣纱记》)

同一时期,明代戏剧领域还诞生了另外两部影响同样巨大的作品,一部是李开先的《宝剑记》,一部是无名氏的《鸣凤记》。两部的主题均围绕政治展开。此外,徐霖的《绣襦记》、高濂的《玉簪记》等,则围绕爱情主题展开。

自此,政治与爱情成为昆曲剧作两大永恒主题。到了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剧本。

汤显祖的《牡丹亭》大胆地将闺门少女的爱情幻梦搬上舞台,沈璟的《义侠记》怒斥奸人横行、司法紊乱、官府贪赃枉法的社会现实。

昆曲《牡丹亭·寻梦》

明代晚期,昆曲演出进入宫廷,昆曲也突破区域限制,在北方广泛地传播,成为真正的全民娱乐。

康熙年间,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集大成式的重要昆曲作品相继问世,让昆曲再次迎来创作高潮。

如今,这些经典之作依然在舞台活跃。近年来,南昆传承版《牡丹亭》《桃花扇》《白罗衫》《朱买臣休妻》等传统剧目,及昆曲《世说新语》、昆剧《瞿秋白》、昆剧《蝴蝶梦》等新创剧目,在江苏大地上热闹上演,深受观众喜爱。

昆剧《世说新语·驴鸣》

不止演出,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观众也可以在超大的沙飞船内部欣赏昆曲唱段,体会古代文人的雅致,也能在“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看到高大的戏楼,沉浸于古代百姓的日常中;在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昆曲艺术陈列馆,可以跟着“舞台”地毯上的指示,完成一场人生昆曲首秀。

“南昆风华”昆曲创新体验展

时光流转,这份来自江南的古老美好将以更多的形式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