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博物馆 | 一览 “三吴重镇”“八邑名都”常州

常州,古称延陵、毗陵,有着2500余年建城史。常州运河曾是江南运河中最繁忙的段落,也是京杭大运河文化含量最丰富的段落之一。运河水,孕育了常州人,滋养着这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常州有了“三吴重镇”“八邑名都”的地位。

还想了解更多运河与常州的渊源?近日,常州博物馆线上展览入驻中国大运河VR博物馆栏目。让2万余件馆藏文物 ,为你讲述常州的辉煌故事。

上通京口,下行姑苏

运河造就“苏常熟,天下足”

常州的地理位置正如清代乾隆皇帝所说:“襟带控三吴,舟车会百越。”历史上,历经六朝时期的屯田开发与“衣冠南渡”,再加上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运河的畅通,宋代常州达到了辉煌灿烂的高峰。当时,常州所在的太湖流域农业物产丰富,不仅是国家“粮仓”,同时也是财赋重地,大诗人陆游就曾经评价:“苏常熟,天下足”。

如何将能让“天下足”的粮食运往各地?大运河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通京口,下行姑苏”的常州段运河 ,承担着大量漕粮运送的任务,在漕运史上占据着枢纽地位。

明清时期,常州依然承担着繁重的征粮任务。常州博物馆“龙腾中吴——常州古代历史文化”基本陈列中有一张征粮图表,可以看到明洪武二十六年,常州府的征粮数已经接近广西、云南两省的总和。

直到清朝后期,由于山东境内运河基本淤塞,海运逐渐成为漕粮运输的主要方式。自此,常州与运河漕运的二千多年历史才宣告结束。

便利的水上交通,不仅让常州一度成为漕运重地,同时也促使瓷器、漆器、丝绸生产和贸易日益繁荣,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庶。

宋代常州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漫步常州博物馆,来自全国各大窑口的瓷器、工艺复杂的精美漆器、种类多样的文房用品……为我们勾勒出宋人讲究生活品位,特别注重衣冠打扮的日常。

南宋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是常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其实是古代妇女的梳妆盒,里面一般放胭脂、水粉、铜镜、梳子等,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戗金漆器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并带有款铭的漆制工艺品之一。

南宋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

漆奁整体为十二棱莲瓣筒状造型,由盖、盘、中、底四部分扣合而成,口沿处均镶包银扣,十二棱中均饰有戗金工艺勾勒的缠枝花卉,显得富丽堂皇。盖面是一幅仕女消夏图,两位贵族女子一个怀抱团扇,另一个手持折扇,这也是文物上第一次出现宋代使用折扇的实例。

戗金工艺品传世实物极少,这件戗金漆奁的出土,为研究我国漆器工艺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并为我国髹漆工艺史填补了空白,研究价值极高,被誉为国宝。

一幅画

藏着大运河与三位名人的往事

穿城而过的大运河,给常州留下了丰富的人文资源。运河沿岸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常州保存最完整的明城墙西瀛门,被乾隆赐名的篦箕巷,曾在《红楼梦》中出场的江南大驿毗陵驿,有江南名人第一巷青果巷、纪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舣舟亭……

苏东坡半卧像

苏轼将常州视为他心灵的归宿地,他一生十四次出入常州,最终病逝于此。他去世后,人们在他曾经泊舟的运河边建亭纪念,并取名“舣舟亭”。

如今舣舟亭位于常州东部东坡公园内,是不少市民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历史上,乾隆皇帝就曾两次到这“打卡”,还命一位常州人绘下了舣舟亭的风景作为收藏。这幅画正是清代状元、常州人钱维城所作的《苏轼舣舟亭图卷》。

苏轼、乾隆、钱维城,《苏轼舣舟亭图卷》涉及到的三位名人,都曾来到常州东郊通吴门外,系船于运河边。

《苏轼舣舟亭图卷》画芯

2020年,常州博物馆举办“毗陵我里——钱维城《苏轼舣舟亭图卷》归乡特展”,展出这幅由常州企业家刘灿放花费7475万元竞得的名画。虽然线下展览已经结束,但在云展览中,我们仍能欣赏到这幅画卷,了解背后的故事。

《苏轼舣舟亭图卷》绘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临幸常州之前。画中,一叶扁舟在运河上缓行;运河一侧,乔木扶疏,竹石林亭相映,并特别用文字标注了舣舟亭和万寿亭。在画芯左侧,有钱维城所写的后记,详细说明了舣舟亭的位置、变迁,以及与苏轼的关系。

钱维城记

乾隆特别喜欢这幅图,两次在上面御题行书诗文。其中一首题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年),将他对苏轼的仰慕和怜惜之情,以及对舣舟亭因苏轼而千载常新的感慨溢于言表。在将钱维城《苏轼舣舟亭图卷》与实景印证后,乾隆还赞扬该图“得其神”。

乾隆御题

钤印:几暇怡情、乾隆宸翰

钤印:古希天子

玉局信风流,溪亭佳话留。

至今石岸侧,往往驻行舟。

文笔传高躅,家乡事道真。

停桡亲印证,图外得其神。

一例野亭子,因苏千载新。

岂知元祐际,大有畏称人。

岸柳金摇曳,春波玉拍浮。

吴门知不远,更有仰苏楼。

丁丑仲春御笔题于毘陵舟次。

第二首诗题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此时钱维城已去世12年。乾隆在舣舟亭重新展开图卷,比景观画,再叹该图绘制逼真、清新。不禁回忆旧臣,甚为伤感,足见乾隆对钱维城的器重以及对其早逝的惋惜。

乾隆御题

钤印:古稀天子

侍臣昔日图乡景,适在运河岸侧边。

道古亭称以苏氏,迹诚真否属疑然。

略为点缀有亭池,小憩懋勤砚匣随。

却以坡仙流赏处,于斯岂可易言诗。

尔时玉局停桡处,我亦无端一舣舟。

真者在前怵光燄,邹枚慎勿颂风流。

携得横图景逼真,春光相印越清新。

独怜写者古人事,写者亦今为古人。

甲辰春南巡舟次再题。

作为乾隆两次御题的佳作,《苏轼舣舟亭图》一直被藏于宫廷,并收录在《石渠宝笈》上,后因赏赐才流出内府。经历200多年漂泊,《苏轼舣舟亭图卷》最终回到家乡常州,让今人再次“见到”了200多年前常州大运河畔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