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五口通江”,镇江市长江大运河志愿者文化寻访公益行动启动

“五口通江”共寻访,“江河交汇”话传承。
近日,为更好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参与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良好氛围,镇江市举行“共同守护精神家园”大运河长江保护志愿服务系列活动颁奖礼,2023镇江市大运河长江保护志愿服务公益行动启动。

活动由镇江市委宣传部、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镇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武鸣,市政协副主席周文娟共同启动2023镇江市大运河长江保护志愿服务公益行动。

组建志愿者联盟,26项活动将开展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镇江市将开展26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分大运河长江文化发现之旅、保护之旅、传承之旅和弘扬之旅4个类别。

其中包括举办第四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暨2023年镇江市长江大运河文化论坛、启动建设镇江大运河记忆(文化资源)大数据库、镇江“五口通江”文化展示区建设专题研究、摄制播出纪录片《大运河科技史》、开展“爱阅读·爱镇江”之走读大运河长江文化系列活动、“江河交汇·我爱运河长江”全市少儿绘画大赛等文化活动,以及举行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江豚保护夏令营、开展“保护母亲河·争当河小青”“奉献青春力量·守护美丽长江”“水上雷锋·情暖船民”等志愿服务活动。

当天,镇江市新组建了市大运河长江保护志愿者联盟,今后将切实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镇江市委宣传部文产处副处长范洋介绍,该联盟的前身是成立于2019年3月的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志愿者联盟。近几年,该联盟团队拥有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环境保护、航运服务等20支志愿者分队,成员达到1万余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网。每年开展活动300余场,参与人数达5000余人。2023年1月,镇江市率先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志愿者联盟,入选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新案例。

水陆同行,300多名志愿者打卡“五口通江”

镇江素有“五口通江”之说,历史上曾形成5个通江口门。

“嘟嘟……”,随着发令汽笛鸣响,3个方阵、300多名大运河长江保护志愿者通过徒步、骑行和水上桨板的形式,“打卡”千年运河入江口,感受大运河的文化魅力和旖旎风光。

当徒步至北固山西侧附近的市民公园时,大运河长江保护志愿者“青埂石”在一块介绍牌前停下了脚步。“这里是始于六朝的甘露口。据说,三国东吴时期,孙权在北固山下开凿了京口(河)河道,形成甘露港,并在北固山修筑‘铁瓮城’,直至20世纪上半叶,河道才被填没。”

一路步行,志愿者们又来到了“大京口”, 这个曾经舟楫穿梭、热闹繁华的连河通江之地,已在地下沉寂百年。虽然“大京口”难觅踪影,但是京口闸东侧闸体经过考古发掘、整治绿化后环境焕然一新。

“通过寻访,大家能够主动亲近大运河,了解运河悠久历史,保护运河文化遗存,留下运河故事和集体记忆,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志愿者“青埂石”说。

曾经的“五口通江”,目前仅存的是最东面的“越河口”,也就是如今的谏壁船闸。古时只能通过一叶小舟的越河口,如今已蜕变为日过千艘的“江南第一闸”。

志愿者“双飞燕”一路骑行,从丹徒口(今古运河丹徒闸外引河入江口)来到谏壁闸,他感叹道:“大运河是活着的千年文化遗产,也是镇江人的骄傲,向后人传递着来自历史传承的文化自信。”

一叶板子,一根桨。活动现场,一支由10人组成的桨板队让人眼前一亮。迎着凛冽的江风,志愿者蒋建萍一边划行,一边欣赏沿岸的美景,成功抵达了计划中的登陆点——“小京口”(平政桥附近)。

清康熙年间,在此设小闸,“小京口”也成为通航主要口门。时至今日,“小京口”为城区古运河风光带的上游口门,并建有新的京口闸,依然发挥着排洪、调蓄、景观绿化的作用。

蒋建萍说,在自己熟悉的城市,换一种视角会有不同的收获。“镇江作为长江与大运河十字交汇的地方,我们都非常热爱它,希望通过这次寻访活动,让更多人能来关注、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