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南京长江大桥呼唤你的记忆……

故事从“一桥飞架南北”开始说起……

几乎每一个南京人,都有一段“大桥记忆”。

今年是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55周年。江苏省档案馆为南京长江大桥保管了设计、建设、通车、使用等各个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

选址方案、设计图都不止一份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在长江江面上架桥的梦想。

1912年建成的津浦铁路,是纵贯中国东部的动脉,因长江之隔,止步于南京江北浦口,无法与江南的沪宁铁路相连。

南京长江大桥为什么叫“争气桥”?它是第一座完全由新中国设计建造并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特大型桥梁。

在哪儿建大桥?建一座什么样的桥?方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南京长江大桥选址方案有三个,分别在下三山、煤炭港和宝塔桥。经过反复比对,最终确定了宝塔桥方案。

大桥也曾有不同的设计图。在1959年5月的南京长江大桥示意图中,桥头堡是四四方方的,不是现在的标志性的“三面红旗”。最终采用的是1961年的整体设计图稿。

从零开始,自主设计、自行施工、自制设备

70米高桥头堡多久建成?28天。

你可能想不到,如火如荼的建设,背后是筚路蓝缕、磨难重重:缺少资金、没有钢材、没有技术支持。大桥建设者们得从零开始,自主设计、自行施工、自制设备。

3次大桥科学技术协作会议计划书、大桥局设计人员签名的桥址平面设计图、施工设计图纸……一份份档案,凝结了当年大桥建设者们的心血和汗水。

正桥1号墩施工时,苏联专家西林对施工方案提出疑义,中方设计人员却坚持。1985年,西林再次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称赞中国建桥水平国际一流。

挺起“争气桥”脊梁的钢材,也是自主研发的“争气钢”。鞍山钢铁公司在无经验、无技术资料的情况下,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冶炼出了大桥用的特种钢材。

1964年9月,桥墩在施工中受洪水冲击,面临沉井倾覆、桥址报废的巨大危险。建桥工人以“人在沉井在,誓与沉井共存亡”的英雄气概投入抢险,终于化险为夷。

就追这样的IP!值得一代代人打卡、珍藏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胜利通车。当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通车的报道。

你是否也曾留下最珍贵的回忆?穿着美美的新衣,拉着家人、朋友一起到桥头堡拍照;每年学校组织郊游参观大桥,回来后写下一篇游记;新婚燕尔,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漫步时,回眸间甜蜜对视?

“大桥IP系列”文创现在家里还在用着吗?

曾几何时,大桥记忆融入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茶杯上、铅笔盒上、挂钟上、香烟盒上、明信片上、搪瓷盆上、被套枕巾上……一抹蜿蜒跨江的“倩影”,就是时尚的风向标。

今天看来,那是一代人的“回忆杀”,满满都是年代感。南京长江大桥桥史馆里就收藏了一部分这样的“大桥记忆”。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