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发布!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入选

历史上的开封,是一座运河城市,古称汴州、汴梁、汴京等。
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汴河自唐代进入汴州城开始,便与这座城的命运兴衰与共,位于汴河之上的州桥,是这座古城曾拥有千年繁华的亲证者。
12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重现古城千年繁华盛景”入选其中。

重现明代州桥完整结构

州桥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汴河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年),因在州之南门故名“州桥”,五代称“汴桥”,宋代改称“天汉桥”,因“正对大内御街”,又名“御桥”。至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黄河洪水灌城后的泥沙淤埋。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今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的地方,发现了古州桥遗址。当时,工作人员清理出部分桥面进行初步考察,发现是一座南北向砖石结构的拱形桥,南北长17米、东西宽30米,桥面距当时地表深约4.3米,孔高6.58米,拱跨5.8米,桥基距地表深约12.5米,保存基本完好。2018年至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州桥及汴河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至今已完成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这次考古发掘,确定了州桥为一座单孔拱桥,为明代早期在宋代基础上建成的,桥面宽约30米,南北跨度25.4米,中间略高,向南北两侧呈坡状。

除了发现汴河故道及其南北岸堤、州桥本体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不同时期各类遗存遗迹117处,包括河道、水工设施、桥梁等遗迹,出土文物达6万余件。

这次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出了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和发展演变过程,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段的修筑、使用、兴废等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变迁史提供了考古实证。

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平台发布了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重大考古新成果。

大量出土文物和石壁佐证千年繁华

州桥不仅是当时大运河深入古代开封城中心的重要桥梁,也是历代开封城的商业中心。北宋年间,东京城的繁华在州桥一带一览无余。

在出土的6万余件文物中,有5.6万多件为瓷器标本,时间跨度从宋代到清代,有青瓷、白瓷、白地黑花、钧瓷、青白瓷、青花、五彩等类型。这些瓷器标本上内容丰富的文字、纹饰,是研究中国绘画、宗教、建筑、科举、市井生活的重要材料。从产自众多窑口的瓷器,能看到开封运河航运广泛的辐射范围,以及开封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众多零碎的器物摆在眼前,让人们怀想起州桥一带往日的热闹。以州桥为界,往北至宣德门是御街北段,两侧多是官衙和宅邸;州桥往南至朱雀门,是御街中段,两侧是鳞次栉比的店铺。“两岸夹歌楼,明月光相射。”每到节庆之日,州桥南北更是摩肩接踵,灯火璀璨,直到夜半三更。这次考古成果中,更为令人眼前一亮则是在州桥东侧汴河河道两岸发现的大型浮雕石壁。石壁由青石条砌成,浮雕刻在青石条表面,镌刻海马、仙鹤、祥云等,一匹海马、两只仙鹤为一组,目前两岸各发现三组,每组为一匹海马和两只仙鹤环以祥云组成,恰恰与《东京梦华录》中“州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的记载高度吻合。石壁保留了北宋原貌,整体风格华丽繁复,而布局规整,并不凌乱。纹饰通高约3.3米,考古人员推测总长约25米,构成巨幅长卷,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史学、文化和审美价值。州桥是北宋东京城的文化高地和精神标识,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这次对州桥及汴河遗址的考古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的宏大历史场景,不仅对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结构布局有着重大意义,也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