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运博将推出“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与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联合沿线8省(市)的24家文博、考古单位,共同筹备并即将推出“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

展览将汇聚240余组最新考古出土文物,全面展示新时代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新变化和新成就。展览将于5月14日正式开展。

大运河考古成果丰硕

新时代以来,大运河考古成果丰硕。

据不完全统计,新时代以来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开展200余项运河考古工作,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7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两处。

2012年,河北内丘邢窑遗址考古发掘;2013年,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考古发掘;2014年,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粮仓考古遗址考古发掘;2016年,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考古发掘;2022年,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考古发掘……

由于这些丰富的考古成果,一座座考古遗址公园、一座座运河专题博物馆陆续建成开放。

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策展人林留根说,大运河考古成果是百科全书式的。他说:“大运河的考古非常重要,它延伸了历史轴线,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策展人之一郑晶表示,作为博物馆来说,中运博依托新时代以来的大运河的考古成果,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用展览的形式去奏响当代的运河之歌,以考古之力,助力大运河“活起来”。

“寻迹”“探胜”“见证”“融汇”四部分展示

展览共分为“寻迹”“探胜”“见证”“融汇”四个部分,分别从大运河水工及附属设施考古、大运河城市考古、大运河工商及海丝考古、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四个视角,集中展示新时代特别是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运河考古成果。

虎形铜牌饰

东周

2021-2023年浙江省绍兴市亭山遗址群出土

寻根探源是运河考古的首要任务。浙江省绍兴市亭山遗址群出土的虎形铜牌饰、江苏省淮安市板闸遗址出土的“闸”字石块……在“寻迹”部分,观众将跟随考古学家的脚步,探寻河道、水闸、粮仓等遗迹,揭开历史的迷雾。

钿钗礼冠(复原)

2013年江苏省扬州市曹庄隋唐墓(萧后墓)出土

“河为线、城为珠”,大运河是沿线城市的生命之河。“探胜”部分则聚焦于大运河沿线城市,展现因运而生、因运而兴的城市的考古发现。在这一部分,观众可以看到江苏省扬州市曹庄隋唐墓出土的多件文物,例如萧后墓出土的钿钗礼冠(复原)、隋炀帝墓出土的鎏金铜铺首。

磁州窑整荮白釉盘

北宋

2022年河北省邯郸市南上宋遗址出土

大运河上的商贸往来究竟有多繁荣?在“见证”部分,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河北省邯郸市南上宋遗址出土的磁州窑整荮白釉盘……这些精美的器物都能让观众感受到大运河的贯通对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起到的重要作用。

最后,“融汇”部分展示了考古成果如何转化为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以及如何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

参与感和互动体验满满

走进展厅,可以看到倒悬的顶上河蜿蜒出大运河的形状,与展览空间交相辉映。

埋首黄土与故纸间,拂去历史的尘埃,淮安板闸显现出它原本的样子;瑞兽海马脚步轻盈地奔驰着,守护着船只从州桥下穿桥而过;江都宫遗址的复原模型,与隋炀帝墓出土的文物相顾无言……展览还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围观考古工作的日常,感受千年文化遗产的魅力。

江都宫模型

展厅的文物墙中也暗藏玄机,十处精心设置的深入解读点带观众领略木岸狭河、河道总督署和一粒粟的故事等。

瓷片触摸互动体验

此外,在展览中,观众还可以亲手触摸体验大运河沿线出土瓷器的碎片。同时将上线“助力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小程序,与展厅外墙的显示屏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