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钩沉 | 沿着运河循迹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处

1493年前的今天,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病逝。

萧统因为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文选》而名垂青史,《文选》更是被后世文人视为文学的教科书。

水脉与文脉向来密不可分,《文选》也离不开大运河的滋养。如果在大运河沿线细细搜索,我们可以找到多处昭明太子读书的遗址。

萧统

01

乌镇

悠长的京杭大运河西侧,有一座处在两省三县交界、拥有7000年历史、令无数文艺青年向往的地方——乌镇。在乌镇的西栅景区,有一座昭明书院,这里便是萧统年幼时读书的地方。

作为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自幼聪敏,读书勤勉。梁武帝给尚在襁褓的萧统赐字“德施”,背后是对太子未来当为天下仁君圣主的期盼。天监元年(502),他在只有两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

在梁武帝的谆谆教诲下,萧统小小年纪就显露出开国太子该有的仪容仪表,史称“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然而,这一切在梁武帝看来,还只是身为储君的基础。太子一出阁,他就给萧统找来了当世大儒沈约当老师。

昭明书院一隅

沈约是当世大史学家,著有《晋书》《宋书》《齐纪》等史书,早在“竟陵八友”时代就与梁武帝萧衍相熟,可谓是元臣耆老。

沈约的父母葬于乌镇河西十景塘西侧,沈约每年都要返乡祭祀,小住乌镇。萧统为不耽误学业,一直跟随着老师。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

明朝万历年间,湖州府同知全庭训敬仰萧统的才华,在十景塘西原书馆旧址、白莲寺山门前建造石坊,里人沈士茂题“六朝遗胜”及“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横额。石坊落成广受世人珍惜,历代均有颂赞。

1977年,茅盾为家乡乌镇作《西江月》,词中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佳句传诵。

02

镇江

镇江位于长江、大运河的交汇处。而大运河边的南山,则是镇江城灵魂的所在,镇江三千年的文脉根植在此。

南山上的读书台、增华阁见证了萧统由少年成长为一位青年,也见证了来自梁朝各地的文人学士在此从数万卷书中论文选文。

到了十几岁,萧统已经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在他住的宫里,光藏书就有三万卷。然而他并不满足,他想出去博览天下群书。于是他离开建康(南京),来到了京口(镇江)。他找到了远离城市的招隐(现南山)风景区。

这里远离尘嚣,优雅清静,是个读书的绝佳之地,萧统被这里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所吸引,往返建康(南京)与京口(镇江)之间,留居长达11年。

镇江南山昭明太子读书台

萧统不仅在此筑读书台,建增华阁,并将东宫藏书3万多卷移至读书台,并邀请当时众多著名文士在此选文定篇,用60卷篇幅选录了先秦至齐梁几百年间700多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共同编撰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也被世人称为《昭明文选》。

《文选》序

《昭明文选》以“丽而不浮,典而不野,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严谨选材标准对众多前人与当代文学作品分门别类、取其精华,对后世影响深远,与众多儒家经典并列。

在很长一段时期,《文选》和后来的《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抄》等是古代读书人手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03

扬州

在与镇江一江之隔的扬州,也留下了萧统读书的遗迹。悠悠运河水,不仅给扬州带来了繁华的商贸往来,也带来了文脉悠长。

作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自古就有“中国巷城”之称,散落在老城区的500多条街巷,处处氤氲着地道的扬州味道。而位于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旌忠巷,相传就是萧统文选楼旧址。

旌忠巷

民国时期的著作《扬州览胜录》载:“文选楼在小东门北旌忠寺内,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楼故址。太子选录秦汉三国以下诗文凡六十卷,名曰《文选》,楼以是名。”开凿了大运河的隋炀帝,也曾多次来到文选楼。

如今,文选楼成了旌忠寺的藏经楼。明黄色的围墙内、晨钟暮鼓声中,“梁昭明太子文选楼”的金色牌匾让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寺显出独特的厚重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