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进校园 打破年轻人对地方戏的“刻板印象”

2020年12月11日 10:42:35 来源:我苏网

  我苏网讯 记者/王烨 摄影/黄磊 诙谐幽默的对白、搞怪夸张的动作、跌宕起伏的情节……12月10日晚,由涟水县淮剧团带来的现代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在南京工业大学博雅堂上演,引发了阵阵爆笑和掌声。

  这是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江苏文艺广播承办的2020 年度“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中的一场。在12月2日-12月31日期间,锡剧《董存瑞》、梆子戏《母亲》等五部剧目将进入江苏各地的32所高校,让学生们近距离欣赏地方戏曲之美。

  在当晚演出正式开始前,江苏新闻广播主持人苇泱与剧团的主创们一起,为同学们做了一次“寓教于乐”的观剧导赏,该剧主演许晴和翟永军一个教“唱”一个教“做”,带着自告奋勇上台的两位同学体验了一把淮剧表演,“九转十八弯”的转音难度很大,“一板一眼”的程式也不容易,两位体验者努力的样子感染了台下的同学们,现场笑声连连。

  长久以来,地方戏缺少年轻受众的问题是一直存在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在当晚演出开始前,我苏网记者和同学们聊了聊:

  来自安徽的汪丽臣同学自幼由奶奶带着听黄梅戏,在她的心里地方戏是带着童年“印迹”般的存在,但她也提到:“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接收的内容太多了,而戏曲特别是地方戏发出的声音又太小,无法出圈,自然而然就被信息流淹没了,我们年轻人很容易就遗忘了它。”

  家在山东的唐逸静过去也尝试过一些传统地方戏,但是难以理解的方言成了她欣赏地方戏最大的阻碍,“过去在没有电视电脑的时代,看戏可能是人们唯一的娱乐方式,所以他们听久了都知道在唱什么,而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不熟悉地方戏的方言,尽管舞台两侧会有字幕,但是一边看戏一边看字幕很难入戏,另外就是一些传统剧目的内容确实离当下的生活太远了。”

  其实,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在近年来地方戏的发展中已经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就以《村里来了花喜鹊》为例,它把轻喜剧和扶贫主题融合在一起,在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贴近现代生活的对白,把一个极具苏北乡村特色的文化脱贫故事讲得笑点满满,十分“接地气”。

  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说:“传承发展地方戏,一方面传统剧目不能丢,另一方面也要紧抓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十年间,涟水县淮剧团推出了三部‘村官’大戏,从大学生村官、留守村官再到扶贫村官用轻喜剧的方式来表现脱贫攻坚等宏大主题。”

  近年来,包括淮剧在内的地方戏一直在积蓄力量,创作优质的作品献给观众。翟永军直言:“作为戏曲的表演者,我们时刻准备着,只是年轻观众们缺少一个走近戏曲的机会,也就是‘一张票’。”

  “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正提供了这样一张票,为地方戏培养年轻的观众创造了机会。演出结束后,记者再找到那些学生,大家的观点都有了些许变化。汪丽臣同学说:“《村里来了花喜鹊》内容真的很有趣,演员表演也非常生动,我似乎对淮剧有点兴趣了,之前可能是不了解淮剧,所以没发现它的魅力之处,如果以后有空我会去尝试昆曲淮剧等等曲种。”唐逸静同学则表示,虽然还是听不懂,但这部剧说与唱结合,说的部分较多,更容易让人进入氛围,动作多且和谐,既有趣又生动,自己对戏曲的“刻板印象”有了一定改观。

  不仅“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在帮助地方戏发声,剧团本身也在为此努力着。疫情期间,涟水县淮剧团多次通过直播的形式在线演出,收获了大批粉丝和较高的观看量,让团里的演员们增长了不少信心。据翟团长透露,未来他也会考虑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在网络上扩大剧团的影响力,让地方戏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多年以来,唱衰地方戏的声音一直存在,有这么糟糕吗?其实不然,通过这一系列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我们会发现,年轻受众能与戏曲这种传统艺术产生共鸣。相信不久以后,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剧场,因为戏曲的种子正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