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是我们取之不竭的题材富矿”

2021年11月22日 14:47:15 来源:扬州日报

  11月18日上午,高邮城86岁的张元奇家里,来了一群影友,大家围着墙壁上一幅黑白照《交公粮、卖余粮》,纷纷感叹:“张老的镜头,记录了一部运河和高邮的发展史。”

  《交公粮、卖余粮》,刚刚载誉归来。今年“七一”期间,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举办“百姓百年”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国摄影展,张元奇这张拍摄于40年前的新闻图片,被主办方做了一个“放大版”。2米多高的大幅照片,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

  “摄影展刚刚结束全国巡展。”高个瘦削、精神矍铄的张元奇,说起摄影一脸兴奋和自豪。他告诉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向他发出展览作品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挑了几张主题性强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初农民交公粮的、农民冬季参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图片,“都是高邮本地的影像,都是运河历史的见证,都是热火朝天的场面。水乡特色、年代感十足,很打动人心的。”

  “60年前,我得到了人生第一部胶卷相机,当时就想着拍点什么。运河对于我们高邮人来说,就是母亲河。”张元奇说,这么多年,摄影是他的业余爱好。这个爱好,让他成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而他这个会员,是凭着对运河的热爱争取到的荣誉。

  大运河申遗时,高邮有关方面需要提供一张高邮城的全景,张元奇二话不说,接下了这个任务。因为没有制高点,他找到当地电视台领导,想爬到104米高的电视塔上取景,电视台的领导哪敢答应啊,张元奇索性写了一份“安全自负”保证书。拗不过张老那份执着,电视台派了2个安保人员,全程保护着他爬上塔。

  “张老拍文游台全景的时候,让人把自己捆绑在一辆板车上,再调来一辆吊车。就这样,吊车吊着板车,在文游台门前广场上下、左右移动取景。”高邮市老年摄影协会会长陈坤林说,那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张元奇的大儿子张晓萌,是原高邮市摄影协会主席,曾摘取国际国内摄影大赛多项金牌。张元奇的孙子张引,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研究员、北京城市学院摄影系主任。一家三代人,都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都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运河的岁月变迁。中央电视台曾经为他们做过一期访谈节目,张元奇一家“三代人拍运河”的故事,被身边人津津乐道。

  在张元奇60年的摄影镜头里,京杭大运河是丰厚的、活态的、多姿多彩的。张元奇拿出几组照片,分别是不同时期的运河景象。“你们看,早期的运河两岸光秃秃的。水泥厂就在运河附近,河边上总是灰蒙蒙的。再看看现在的运河,有一桥、二桥,桥头广场、明清运河故道,都成了高邮人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过去这一年,我还在拍运河,也接待了不少同行拍运河。”张元奇说,跟过去比,这一年镜头里的内容有了很大变化:能取的景丰富了,画面的色彩明亮了,里面的人精气神不一样了,取景的制高点更多了。

  “你问高邮人的精气神啊?”

  张元奇见记者追问,沉思了半天,几句高邮方言让我们捧腹,“去年,高邮发展速度飞快,在扬州县域叫‘拽呢’(很好);去年,高邮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今年又准备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在扬州县域叫‘滴板’(非常棒)。你要问这些评价是不是我‘胡大热说’(胡说八道),肯定不是的,现在高邮人很自信啊!”

  虽是耄耋之年,但张元奇人老心不老。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运河的变迁,今年,张元奇开通公众号“小溪张元奇”,不定期地发布他拍过的运河照片。他还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影友,开设了公益性“影友课堂”,教摄影爱好者拍照,组织影友们去拍摄运河、了解运河。在张元奇看来,运河就是一部流动的人类文明史。一边记录,一边了解,永远都无法窥探出运河的全貌。

  傍晚时分,我们沿着高邮运河二桥而下。这里有大运河沿线最蔚为壮观的湖河共生景象。拐弯处,一块石碑上阴文雕刻着“中国大运河·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西侧的高邮湖上,夕阳在遥远的天际线上,形成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近处,零星的帆船点缀着波光粼粼的水面。

  高邮文旅集团副总经理邹海峰告诉我们,大运河高邮段全长43.6公里,其中明清运河故道26.5公里,为南北物资运输的黄金水道,沿途有车逻坝、南门大街、镇国寺、御码头、马棚湾铁牛、界首大码头等历史景观。

  “明清运河故道荒废后,这块地方一直处在被人们遗忘的角落。这两年,我们以镇国寺为起点,往北2.8公里进行了填埋,植入绿化、注入设计;打造了运河西堤风光带、高邮湖音乐节、南门大街集市,今年准备建成盂城东市二期。”邹海峰说,“我们注意规避国内有些古城过度商业化的老路,嵌入文化元素、注入文化创意、促进文化消费、形成文化体验,让商、旅插上文化的翅膀。”

  “好,明天沙头见。”从张元奇家离开时,老人的电话响起,电话那头是摄影圈的好友。张老要带着30多位“影友课堂”成员,沿着运河一路南下,去沿江沙头镇拍摄绿意盎然的现代农业。

  “运河,是我们取之不竭的题材富矿。”张元奇说。

  专家点评

  顾风(扬州双博馆名誉馆长)

  运河开挖之初,旨在运输、通航,沿线经过许多城镇,也催生了许多城镇。在运河的历史上,高邮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有明清运河故道,也有后来开挖的运河。在高邮,可以清晰地看到运河衍变的历史痕迹。

  一条运河,孕育了生活在沿线的人们。用镜头记录运河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运河沿线的人们对于这条河流的情感。对于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用镜头记录运河,为岁月存史的人,我们应该饱含敬意。

  (来源/扬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