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有座“都江堰”,让这位常州作家文思泉涌,魂牵梦绕!

2018年12月21日 07:52:31 来源:常州晚报

  乘着运河上的游船,他回到儿时居住地,向记者描述曾亲眼见到的破浪横舟、物阜民丰,回忆起无忧无虑的儿时岁月。  面对“西蠡古渡”牌坊以及“半部春秋存蠡水,一船风月过延陵“的楹联,他缓缓讲述起范蠡与西施荡舟远去的传说……

人物经历

  张戬炜,生于1955年6月,字丰明,号莼鲈居。常州市运河办智库专家。作家、文史学者,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史研究,出版常州地方文史著作多部。现任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常州大学客座教授、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

  运河情思

  运河里的童趣,勾勒出一幅市井风情画卷

  小时候,张戬炜的家在西直街锁桥湾,在运河畔,他一直生活到22岁。

  对孩子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游泳。江南的人,水上长大的孩子嘛,哪有忍受得住水的诱惑的,顺着水流方向一个猛子扎下去,能一下窜出去四五米,一直游到怀德桥再回头。

三堡街运河边,张戬炜(右)向本报记者忆运河过往。

 

  大人们最担心的也是西直街这一段,张戬炜回忆,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运河畔常有一道风景:大人们持着晾衣服的长竹竿,跑到河边往河里揍,“因为长江之水经大运河,自西向东滚滚而流,到不远处的石龙嘴处分开,到了雨季汛期,险峻迭出,大人们特别怕孩子们出危险。”

  当时的运河里水运繁忙,到了夏天,运瓜果的船开过,调皮的孩子们就要在心底暗暗雀跃。“运西瓜的船开过,常常会有孩子跟着游,这时看西瓜的人就要警惕了,一不小心,西瓜就给孩子拿掉一个。”张戬炜说,西瓜入水后是浮起来的,孩子抱着,人藏在水下船工看不见,等船一开走,孩子们就把瓜顺走了。儿时的童趣,张戬炜娓娓道来。

  运河印象

  石龙嘴,承载着常州人的智慧、乡愁和文化内涵

  关于常州运河,张戬炜最难忘的是石龙嘴。

  石龙嘴,其名其景就很美,它窄窄的舌尖如传说中的龙舌,水上水下均用巨石砌成,傲立河中央成为中流砥柱。石龙嘴位于大运河与南运河的交汇之处,靠近米市河,处于西仓街和米市河街的中点。

在张戬炜心中,运河,是流淌的乡愁,还是“诗和远方”的启蒙。

 

  关于石龙嘴,有个说法,称它是“常州的都江堰”,张戬炜说,“其实它和都江堰的功能还有不同,因为都江堰是一个水利工程,常州的石龙嘴是一个分水工程。”

  张戬炜说,石龙嘴当时分的水,是西蠡河的水,来自宜兴,是从太湖带来的清水。而运河流淌的水都是长江水,当西蠡河的水和长江水交汇时,两股水经常发生冲撞,会发生非常复杂的水文现象,清水被浑水所带,因此早前,锁桥湾那一带航运很不方便,后来,常州的古人就在那里建了一个石龙嘴进行分水:石龙嘴挡住了西蠡河过来的三分之二的来水,西蠡河的水冲下来时,被石龙嘴挡住了,之后拐弯,水的冲击力增大,与上面的长江水发生了分层,长江的浑水从上面走,山水被石龙嘴挡住之后,就从下面走。

  “人们常说常州城‘襟江带湖’,有哪些依据呢?就在石龙嘴上。”张戬炜说,石龙嘴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它处于长江与太湖两处水流交汇之处,所以当年石龙嘴上有块碑,叫“江湖汇秀”,意为江与湖的秀色在这儿交汇。不仅如此,石龙嘴还曾是重要的水文资料,如果汛期水势超越石龙嘴上的龙头,就是对人们的一个水灾警示。

  运河未来

  重现运河名人风采,让子孙后代们记住运河过往

  常州城依河而建、因河而兴,是大运河上少有的运河穿过市中心的城市,生于斯长于斯,运河对于张戬炜来说,如今多了一份绵长的依恋和责任。

南港码头

 

  “建议可以打造一个运河名人博物馆,国内部分学者也有这样的想法”。张戬炜说,常州古代的泰伯渎、吴故古水道、江南运河等,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以乡愁牵线,他从历史深处探寻专属于常州的运河记忆。“打开老常州的地图,你会发现,常州重要的人文遗迹、历史建筑都和运河有关系。在常州文教昌盛的年代,很多书院建在运河边。后来常州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建在河边,常州近代工商业发展,也是依托运河形成规模。”

小时候,张戬炜的家在西直街锁桥湾,在运河畔,满满的童趣和市井的风情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他看来,大运河常州段历代的开发,为中国运河史留下了很多资料。按照他的设想,这个博物馆将囊括在中国历史上,为运河形成、开发、利用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以及历代整治运河乃至为运河的疏浚、通航、漕运作出贡献的人物资料,“通过集中收藏和展示,向各地的人们介绍运河,让子孙后代们记住运河过去的故事。”

  (来源/常州晚报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