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土生土长的“奢侈品”,从这条河说起

2021年12月01日 17:22:37 来源:现代快报

  家宅后院的门直通运河边,结婚走水路绕城三圈,还有家产在山塘街……近日,古装剧《当家主母》围绕苏州织造行业一个家族的故事展开,满屏都是运河元素。蒋勤勤饰演的女主角,是清代苏州运河边一名“守艺人”。缂丝手艺,是她作为“主母”当家、营业的核心竞争力。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是世界级非遗。“一寸缂丝一寸金。”即使现在,一把缂丝团扇、一只缂丝钱包也要卖动辄上千块。因为工序复杂、成本高,缂丝织品可以说是大运河边土生土长的“奢侈品”,低调而奢华。

△剧中缂丝

  真实版“剧情”

  剧中故事背景设定在清代的苏州。任家世袭苏州织造行领织职务,拥有祖传的缂丝秘技。女主角沈翠喜精通缂丝技艺,更善于经营管理,凭借一身真本事成为了当家主母。

  缂丝、苏州、大运河……被这些元素串联的剧情,其实早在几百年前的就开始上演“真实版”了。丝丝缕缕,环环相扣。

苏州博物馆馆藏的缂丝制品 

  《中国运河志》中提到,明清时期,苏州逐渐成长为全国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城市格局则依托大运河而向外扩展,西北方向的阊门成为当时著名的商业街。丝绸业的商贸中心也位于城西的金、阊二门一带。

  城市西北部被工商业占据,平民居住区就被挤向了东北部。这里的居民以丝织业为生,一半以上都是机户。

  同时,苏州依靠运河河道,水路四通八达,云集了各路商帮,也包括苏州本地的商帮。洞庭商帮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他们经营范围很广,其中包括蚕丝丝绸业等。

苏州山塘街

  为什么是“奢侈品”?

  ” 一寸缂丝一寸金。” 缂丝技艺的手工织品,自古就是 ” 奢侈品 “,苏州出品的缂丝是宫廷御用的贡品。即使是现在,使用了缂丝元素的文创品,卖得也不便宜。在苏州博物馆售卖的文创品中,一款使用了缂丝技艺装饰的手提包售价近 2000 元,同款的皮制钱包售价 1000 元左右。那么贵,不是没有理由的。

  一台小小的织机,就能完成丝线之间的“编码”。飞梭走线之间,时光流逝,精美的工笔花鸟画跃然“丝”上。“非纻非縠非绮罗,但见空明摇玉波。”明代人吴宽称赞缂丝是“织中之圣”。

缂丝木织机

  缂丝,也被称为“刻丝”或“克丝”,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先将纹样以墨线勾于经线面上,纬丝不贯通全幅,而是按图案、色彩分块,再逐块用数只小梭子挖织出平纹织物。一只梭子穿一只颜色,纹样越复杂、颜色越多,需要的梭子越多。可以说,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易学难精。

  这么精细的织品,一定很“柔弱”吧?并不。它经得起摸、擦、揉、搓、洗,成品耐看耐久藏,有“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誉。

  工序繁复、成本高、耐久藏,所以,说“一寸缂丝一寸金”毫不夸张。明清时期,因为缂丝真的很贵,所以,实用性缂丝是宫廷贵族才能享用,不但用于服装,也用于书画装裱和缂制名画。还有用于欣赏的艺术性缂丝,那时候题材广、产量多,逐渐形成了以苏州为龙头的产销中心。

缂丝木织机结合数字化演示工序

  明代苏州地区出现民间缂丝作坊,并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模,陆慕和蠡口等地已有一批缂丝艺人集中生产。清代,苏州西郊太湖边农民以缂丝为副业。苏州成为全国的缂丝中心,规模不断扩大,江南织造局发办的缂丝活计,成品上交织造局作为贡品为清皇室征用。

  缂丝+书画,宋代就有了

  此前大热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中,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件缂丝作品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国宝”。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朱克柔是南宋时松江(今上海)人,她是当时有名的缂丝艺人,也是一位女画家。《国家宝藏》节目的“前世传奇”里,讲述了她用8年时间织就天下第一缂丝画的故事。事实上,正史并没有关于她的记载,连生卒年也不详。就是这样一个“小透明”人物,时隔近千年,她还在用缂丝作品讲述着自己的人生传奇。朱克柔缂丝作品现存7件,除了藏于上海博物馆的1件,还有的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 

  缂丝工艺与书画艺术巧妙结合,就是在朱克柔生活的宋代。缂丝逐渐由实用品向纯欣赏的艺术品过渡,步入高潮。一缕一线,一拨一梭,以梭代笔,以丝作画。南宋时期,缂丝的生产中心随着宋室南渡而转向江南。苏州博物馆西馆藏有宋缂丝凤云图轴。这件《凤穿牡丹图》虽然不是出于名家之手,但也是一幅难得的珍品。

《凤穿牡丹图》

  缂丝工艺的起源,其实更早。这种工艺最早见于汉代新疆地区出土的毛织物上。缂丝织物从唐代始见,以日常实用性窄幅带饰为主。

  (来源:现代快报  部分图片来自上观新闻、苏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