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保护珍贵文化遗产 守住“运河之都”根脉

2020年10月23日 16:38:46 来源:淮安日报

  淮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千年运河之都。近年来,淮安高度重视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立足本市,保护和抢救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产。大云山汉墓、清口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大考古发现,成为淮安辉煌历史、厚重底蕴的鲜活写照。

  一批文化遗产“活”起来

  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淮安对盱眙大云山一带进行的勘探与抢救性发掘,确认了一处比较完整的西汉江都王陵园,出土陶器、金银器、铜器、玉器、漆器等文物1万余件(套),诸如鎏金铜象、鎏金铜犀牛、犀奴俑和象奴俑均为首次发现,编钟、编磬、玉棺、金缕玉衣等也都极为罕见。

大云山江都王陵园出土的文物

  2011年9月至2013年10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南京博物院和淮安市博物馆联合对清口水利枢纽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这是淮安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对明清时期水利遗存的考古发掘,对研究明清时期黄、淮、运河的关系、水利史、水工技术和宗教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为大运河申遗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支撑。该项目获得了2015年江苏省考古学会颁发的“遗产保护奖”。

淮阴惠济祠遗址俯瞰

  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淮安对生态新城板闸遗址进行了发掘,主要遗迹有水闸1座、房址28座等,出土文物约3000件,种类有陶瓷器、铜器、骨器、铁器、钱币及石构件等。该遗址是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后的一次重要考古发现,也是目前所见全国唯一一座木板衬底的水闸,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水闸建筑技术和工艺、淮安地区的水利交通史、河道治理、漕运史和盐榷税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该项目荣获了2016年江苏省考古学会颁发的“考古与遗产保护奖”。

板闸遗址出土遗物

  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淮安市东郊徐杨乡黄岗村黄岗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淮河下游距今7000-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有了新的认识,出土的稻、黍、粟及其它植物遗存表明,早在7000年前,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黍粟在淮河下游就存在交流和共存。

黄岗遗址发掘现场航拍及出土遗物图

  文物考古力量薪火相传

  为了更好地深挖区域文化内涵、保护文化遗产,淮安市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为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创造良好条件,不仅在机构编制上单列,而且从人员、经费、政策等方面全力保障考古工作开展。

  考古发展,关键在人。淮安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成功引进了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知名“双一流”高校考古专业人才近十人。另外,淮安十分注重培养本土技术人才,让文物考古力量在淮安地区薪火相传,培养更多的本地年轻人热爱考古、走进考古。

大云山景区连接线汉代墓葬航拍图

  为团结全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加强学术交流,增进友好联系,普及文物考古知识,推动全市文物考古事业健康发展,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牵头成立了淮安市考古学会。

  “作为基层考古工作者,我们要挖好考古遗迹、讲好文物故事,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基层力量。抓住历史机遇,根据淮安地区文物资源现状,结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全力做好淮河下游地区史前考古研究和大运河考古研究两项重点工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胡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