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风从河上来!

2020年09月02日 10:13:40 来源:无锡观察

  如果运河会说话

  会向我们诉说什么样的故事?

  古运河水流,南禅钟悠悠

  从古流到今,从冬流到秋……

  无锡因河而兴

  运河养育了无锡儿女

  造化了城市的昨天和今天

  傍河而居!一梦江南!寺塔河街宅融为一体

  因河设市!百年繁华!成就一段段工商佳话

  以河为生!人杰地灵!积淀无锡的精神内核

  ……

  水迢迢,韶华易逝

  而运河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与锡城同在

  见证历史沧桑

  山在城中,城在湖边,坐北朝南

  运河从北到南穿城而过

  这样一座拥江枕河抱湖的城

  素来与水有着不解的缘分…

  大运河无锡段形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明清,是文字记载江南运河最早的段落,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四十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

  悠悠河水,凝聚了无锡的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

 

  锡

  组成由 “一环一弄堂” 江南古运河

 

  一环就指古运河

  环城而过的

  无锡大运河段

  造就了“千里运河独一环”的秀美奇观

  一弄堂指江南水弄堂

  水街相依,烟火袅袅

  却又繁华富饶的

  江南民居建筑

  夕阳来古寺,秋满梵王宫

  塔影澹横水,钟声寒在空

  当年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南禅寺

  被人们称赞为“江南最胜丛林”

  这座古寺曾是历史悠久的古道场

  高僧辈出,闻名海内外

  而今,于锡城市民来说

  它则是一位”老者”、一个寄托

  “运河佳绝处,放眼清名桥”

  锡城保存完整的一座古代石拱桥

  昂首古运河已数百年

  她是一首厚重的诗,历经雨雪风霜

  见证着世世代代的运河人家

  她是一位柔情的女子,寄托游子的思乡情

  她是一个贪玩的孩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依旧笑迎八方客

  南长街与古运河并行绵延十里长

  前街后河,民宅临水

  小桥接踵,木船鱼贯…

  可谓“十里长街十里景”

  曲径通幽

  记载了炊烟袅袅、千姿百态的生活图景

  或许是夏日的夜晚,手摇蒲扇

  在巷子口纳凉的人们

  或许是逢年过节,手拿冰糖葫芦

  追逐打闹的孩童们

  或许是烈日炎炎下,拉着板车

  辛苦叫卖的手作商人

  平凡而又温情…

  南下塘有个叫做大码头弄的老弄堂

  “江南第一书码头”就坐落于此

  曾是原来的码头候船室

  后改建为可容纳200多人的和平书场

  试想曾有多少文人骚客

  止步于此

  而今你是否与他们的足迹重合

  经历着从前相似的经历

  商业的发展,素来离不开交通

  “码头”是无锡百年工商业

  繁华的一个鲜明特征

  著名的米码头、布码头

  丝码头和钱码头

  不知你是否耳闻?

  因水而起的“码头”

  催生了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从永泰丝厂到中国丝业博物馆

  几度春秋,几度风雨

  历时近百年的永泰丝厂

  跨越省界、国界

  走向辉煌,归于静谧

  销迹于历史变革中

  但又以新的面貌出现

  展示它的轮回

  在伯渎河畔伯渎港117号至122号里

  走出了一位商贾大亨

  他就是被很多人称道的“电器大王”祝大椿

  积极热心地方公益和发展社会教育事业

  在家乡留下了很多足迹

  故人已逝,故事依旧,古宅依然,怀念未变 

  现为祝大椿故居传统戏曲音乐博物馆

  “这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老窑头”们走了百年后,

  终于有了一条“大窑路”

  从此,有了人,有了土窑,有了砖瓦…

  当年的窑烟漫天、窑火冲天、窑工辛劳

  似乎这条路,就可以带我们走近他们

  从一片荒芜走到城市繁荣

  从农牧耕作走到商贸兴盛

  从远古走到现在

  朴实无华的窑工们

  演绎着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百态人生

  静默的江南烟雨中

  古运河沉默着,沉寂着

  这更或是一种沉淀

  沉淀着另一种历史与文化的积累

  向一只青瓷、一块青瓦、一堵老墙诉说

  并被历史大浪淘沙的留存

  运河流淌着的不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

  更重要的是存续了绵延不绝的文脉

  这里名人辈出,人文荟萃

  (钱锺书故居)

  文脉绵延,俊彦如林,英杰辈出

  为这片土地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记忆与传承

  运河人家的弄堂习俗

  那摇着船而来的人家

  栖息在古运河的两岸

  逐渐便有了弄,有了街

  有了人声,有了烟火气

  有了弄堂的习俗…

  广玉兰树下渐长大

  听着艄公的号子、船头的歌声

  街井中商人的吆喝

  河畔的孩子逐渐长大了…

  虎头鞋、虎头帽和

  针箍红线逐渐武装着孩子

  运河人家惯以“虎”的威力保佑孩子的成长

  可以想象

  一个阳光四溢的午后

  几个淳朴的妇女搬着板凳,坐在巷子口

  一针一线地绣着对孩子们的祝福

  “一箩巧、二箩拙……

  九箩骑白马,十箩坐官船。”

  唱着清名桥下几代人烂熟于心的街井儿歌

  孩子们终于到了上学的年纪

  按照习俗

  必须到跨塘桥堍下一家面饭店里

  吃一碗带有鸡心的鸡汤馄饨

  无锡话“鸡心”与“记性”谐音

  蕴含着读书记性会好的美好寓意

  小小的人儿,背着小小的书包

  踏着那长满青苔的青石板

  一点点地长大…

  水弄堂里热闹的年

  站在清名桥畔

  迎着古运河的风

  闭上眼,乌篷船

  缓缓驶来…

  船头的姑娘哼着渔歌

  是谁家的窗前挂上了两盏大红灯笼

  映红了姑娘甜甜的嘴角

  原来是“年”来了

  运河人家的年开始的很早

  每年十二月十七、十八开始打扫

  俗称“掸檐尘”

  据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

  到十二月廿四“交年”或“小年”这一天

  家家祭祀灶神

  灶神两旁贴上对联“廿四上天言好事

  三十下界保平安”

  并以玛瑙团和饴糖饼作为供品

  枕河人家做团子、蒸糕

  象征团圆和年年节节高

  有的人家除了贴春联

  还在屋檐间插上冬青柏枝

  在天井庭院堆起枯柴、麻秸、豆萁燃烧

  用石灰在场上画米囤、弓、剑或元宝等

  以求来年的丰收和生活的富裕

  “水弄堂”里除夕的夜晚

  家家红烛高照,通宵不灭

  那是枕河人家的“守岁烛”

  在温暖着一家人“守岁”

  水弄堂里无法忘却的节日 

  枕河人家的日子

  向来精致而惬意

  节日的仪式感

  似乎在那时就被定义了

  这一天,他们团聚在一起

  用各种方式,燃起节日的氛围

  元宵节:正月半龙灯看

  拥有田地的枕河人家,团圆饭后

  青壮年组成龙灯队出去调龙灯

  兴致来了,成群结队去崇安寺闹元宵

  或找一茶馆,坐着品茗

  欣赏窗外热闹的街景

  这一天

  茶馆会在茶里放上一两粒青橄榄

  俗称“橄榄茶”或“元宝茶”

  以橄榄象征元宝企求发财幸福

  元宵节的又一风景是“走三桥”

  妇女外出走三座桥

  来回路线不能重复

  途中拔一棵菜在肩背轻拂

  称为“掼油肩”

  意即“去除不祥,免掉百病”

  三月三:怀抱蚕种去登

  “三月三”是枕河人家约定俗成的节日

  对他们来说这一天才是真正的清明节

  做丝业的人家

  要让蚕农在当天抱蚕种去登山踏青

  汲取“人气”“天气”和“地气”

  水弄堂里流传着

  “三月三,蚂蚁上灶山”的说法

  这一天,人们要把荠菜花

  铺在灶上和坐、睡的地方

  认为这样可以去除蚂蚁、害虫

  戴在头上,一年不犯头痛病

  夏至:混沌和合四季安

  夏至,枕河人家早晨煮一锅麦粥喝

  中午下一锅馄饨吃

  取“混沌和合”之意

  冬至:肥冬瘦年喜添岁

  枕河人家特别重视冬至的

  前一天晚上“冬至夜”

  也称为“过小年”

  人人都要吃一顿丰富的晚饭

  否则,会挨饿一个冬天

  冬至的早晨“冬至朝”时,

  一家大小就一起吃

  美味的糯米团子

  以示“添岁”

  运河上的美食

  喜欢一座城的理由

  从街头的味道开始

  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

  食,是运河文化中的一部分

  枕河人家向来都把平凡的每一天

  过得热气腾腾

  早面

  骆驼担馄饨 

  酱排骨

  穆桂英糕团

  饭粢

  桂花糖芋头 

  无锡,风从河上来!

  运河积淀无锡的精神内核

  每一个平凡人的坚持与付出

  铸就了城市的生生不息

  万众瞩目,翘首以盼

  9月3日,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

  博览会盛大开幕

  感知运河,期待相遇

  (来源:无锡观察  编辑/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