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方案”这样写就

2020年07月04日 14:10:13 来源:无锡发布

  

无锡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作为全国唯一被运河“环抱”的城市,近年来,无锡积极响应全面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号召,用无锡智慧写出了“无锡方案”。

傍水而居,是无锡人记忆里“最江南”的部分,也是江南之所以富庶至今的重要因素。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全面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被提上议事日程。

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李道国认为:运河沿线城市都是依水而兴,一条运河串起来的文化与民俗,今天我们谈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要站在当下去思考传统在新时代的新意义。

2018年,无锡拿出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无锡方案”,表示将坚持文化为魂、生态为本、加快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把大运河无锡段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2019年9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无锡分院暨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揭牌成立,肩负起统筹整合大运河无锡段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推进大运河无锡段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的重任。

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李道国:我们拟定了十个方向,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无锡城市文化的地位、作用,历史遗址的保护,非遗的传承,以及水资源的保护,运河的治理等,紧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契机,无锡城市文化的资源得以全面的整合。

如今,作为物联网高地上的无锡早已不再满足于现实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再建一条“数字化”运河的工作正在全面铺开。

 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应晓萍介绍,中国运河网的初衷就是要让大运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大运河,现在正在努力建设一个物联网+大数据平台——“运河之光”,“我们正在汇聚全国的力量建设这个平台,这个已经被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无锡纲要”。

相对于各种固态化的文化遗迹、遗存,大运河无疑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正是这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将江苏省包括苏锡常在内的八个城市串连到了一起。

今年4月,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在苏州召开,苏锡常三市共同签署了《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提出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关于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和一体化发展的决策部署,而就在这一发展的大背景下,运河也正在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解释:苏锡常本身有很强的同质性,经济结构和总量都呈现很好的状态,但是在经济背后需要有一个人文同感,能够将三者串起来,那大运河就是很好的载体,有很好的认知之后,就有了一体化的根基,有这样的根基,后期的布局都会为经济一体化提供很好的文化支撑。

无锡市交通运输局航道处刘震宇认为:苏锡常的航道相继实现升级,走在了经济一体化的第一线。修再多的路也不能解决越来越大的货运问题,无锡有很好的航道资源,完全能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

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还是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今天的大运河所承担的角色更加多元复杂。

不过,在学者们看来大运河包罗万象的使命中,有一条尤为弥足而珍贵,那就是作为当代人心中的精神家园。

  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应晓萍从小在运河边长大,在她看来,无锡人对运河都有感情,只是可能离得近了所以感觉不到,“这样的感情是贯穿一生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运河人家

  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谢光前表示,“运河是流动的文化,这种文化到今天依然能焕发出自己的生命力,希望它能够成为我们当代人的精神家园”。

▲当时的无锡县属常州府,原图取自宋咸淳四年(1268年)的《咸淳毗陵(常州)志》上的《无锡县地里(理)图》。

尽管大运河无锡段全长仅40.8公里,但环形的河道与纵横交错的河浜一并勾勒出了无锡“龟背城”的空间形态,它成就了无锡的工商繁华,更是无锡人须臾不可离的文化情怀。

关注大运河,其实就是在关注无锡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如今伴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大运河无锡段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可期。

千里运河携梦来,江南盛地续传奇。事实上,大运河对于无锡人的意义已然穿越了时空,贯穿到了无锡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母亲河将带着它的荣光,续写新的时代辉煌。

相关新闻:

千年浸润的运河之城!看黄金水道如何成就无锡繁华

  大河之舞!《河之始兮》寻找无锡运河记忆

(来源:无锡发布 编辑/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