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考古公开课》,探寻这座“水下庞贝城”

2021年11月24日 16:50:23 来源: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的血脉,是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历史遗迹。

  11月21日晚,央视《考古公开课》播出《百年考古大发现之四海一家》,介绍了大运河沿线一座神秘州城。

  清代康熙年间,这座繁华古城被淹没在洪水中,被称为江苏“水下庞贝城”。

  沉睡了300多年的神秘古城 

  “泗州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但它是被埋在地下的。”

  浙江大学教授、江苏省考古学会理事长林留根在节目中表示,在淮安市盱眙县发现的泗州城遗址,最早在北周时就有这种建制。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到了唐代,泗州城迁到今天的盱眙一带。”

  “泗州城大约有2.4平方公里,有五个城门,它的结构设计便于防御水患。”

  通过城门设计,当时的泗州城文明发展程度可见一斑。

  此前,主持泗州城遗址勘探的贺云翱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曾告诉记者,在城内发现南北方向穿城而过的古汴河遗迹。在唐宋,大运河是国家的经济大动脉,而汴河则是通济渠的一部分,正是这条河,为古泗州带来了数百年繁华。

  当年的泗州城有多繁华热闹呢?

  宋人有诗曰:“官舻客艑满淮汴,车驰马骤无间时”,即是写泗州水陆运输的繁忙景象。

  白居易《渡淮》诗曰:“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则表明了渡口的繁忙。人们住宿、吃饭、囤货,使得泗州城繁荣起来。

  唐代一位日本和尚,在家信中表示,泗州和杭州一样繁荣。

  据《泗州志》记载,泗州“天下无事,则为南北行商之所必历;天下有事,则为南北兵家之所力争”。

  南宋时期,这里是与金、元的边境和阵地,南宋进贡给金的物品都在泗州交割。而到了明代,朱元璋又在泗州城北建了明祖陵,每逢大祭之时,太子群臣、皇亲国戚前来祭祀,泗州又成了皇家“行宫”,这也极大促进了泗州城的繁荣。

  但是,一场浩劫将这座城市永远定格。

  康熙十九年,一场洪水毁灭了它。

  之后这座古城一直沉睡了300多年,到2011年,考古队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泗州城的完整城址和布局。

  经历了巨变的泗州城,才重回人们的视野。

  目前,2.46平方公里的泗州城遗址发掘面积仅有古城的1%,很多谜团有待进一步揭开。

  水利工程的集大成者

  节目还介绍了大运河考古中的另一重要节点——清口水利枢纽。

  林留根说:“大运河考古实际上把运河的完整性揭示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淮安的清口水利枢纽工程,因为它是黄河、淮河和运河三者交汇的地方。”

  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了北宋都城汴梁,将宋徽宗、宋钦宗押往东北,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难”。

  面对金军继续南下的威胁,公元1128年,偏居江南的南宋朝廷掘开了汴梁的黄河大堤,以水为兵,阻挡金军南下,由此黄河改道,从淮安清口夺了淮河的水道,出海口也从渤海改为黄海,向南流的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漫淹沿线地区,下游决口泛滥非常严重,为解除黄河对运河的干扰,保证漕运的畅通,这里诞生了当时最具科技含量的清口水利枢纽工程。

  明朝万历年间,水利专家潘季驯主张将黄河水道收紧,将淮河水引入洪泽湖,抬高洪泽湖水位,借清水之力冲刷浑浊的黄河水,对于清口水利枢纽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是大运河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

  “淮安的清口水利枢纽,是一个水利工程的集大成者,这个地方不仅诞生了世界遗产级别的水利枢纽工程,还诞生了中国的治水思想,像潘季驯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说淮安清口水利枢纽工程这一带诞生了很多水利工程技术上的典范之作。”林留根说。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