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运河古镇,从历史走向未来

2021年05月28日 14:25:31 来源:大运河传播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大动脉,对于沿线城市和集镇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沿着大运河逐水而居,在沿运河而兴起的城镇中,有着鲜明的运河烙印。在北方,古代的运河催生了一批市镇的繁荣,如临清、张秋;在南方,至今运河水系与城镇水系仍旧巧妙连接,如今塘栖、平望等古镇形成了独特的“枕水人家”居住模式,形成了一批历史城镇和运河街区,甚至一些大户人家的豪宅大院也沿运河而建,生动展现了大运河对生活方式的塑造。

  聚落——共性特点都是沿河而居,但原因各异

  河流是人类古代文明的摇篮。历史上,河流是雕刻大自然的工具;由于河流两岸往往土地肥沃,河水给人们以充足的水源,用以饮用和灌溉土地;河流也为人们的交通往来提供了方便,于是,人们在河边定居下来,开始形成一个个村庄,以后,逐渐发展成一座座城镇。

  河流哺育了城镇,城镇改变了河流的面貌,为河流增添了无限生机。大运河对沿线城镇的兴起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创造出独特的运河文化与生活。

  运河聚落的共性特点都是沿河而居,但形成的原因各异。有的是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如因渡成镇的瓜洲古镇、因驿成镇的界首镇、湖中运道微山湖南阳镇;有的是因为水利设施而成镇,如长安镇因为长安三闸,邵伯镇因为邵伯埭,高堰古镇因为高家堰;有的因商业繁荣而兴镇,如滑县道口古镇、新沂窑湾古镇、杭州塘栖古镇;有的是因为特色产业而带来的经济繁荣,如十二圩作为盐运集散地成为商业名镇,还有杨柳青因年画产业、南浔因湖丝产业成镇。

  从交通枢纽的角度看,运河古镇中最出名的要数因渡成镇的瓜洲古镇。瓜洲镇处于古运河入江口处,作为大运河南下入江的交通要冲,从唐代开始,漕船、商船沿运河行船北上,绝大多数要经过长江边的瓜洲古镇。瓜洲有“江淮第一雄镇”和“千年古渡”之称。自唐末,瓜洲渐有城垒,南宋乾道四年,瓜洲开始筑城,明代瓜洲城周长一千五百四十三丈九尺,高二丈一尺。元代设置行省于此,明代设同知署,清代设巡检行署、漕运府、都督府等。瓜洲从唐代直到现代都是文人荟萃之地。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王安石、陆游,明代的郑成功、陈维崧,清代的郑板桥、蒋春霖等,都曾在瓜洲寻幽探芳,并留下了大量吟赋瓜洲的篇章。

  邵伯古镇。因东晋太元十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造福于民而得名。邵伯镇有众多的大运河水工遗产。从唐代的“斗门单闸”,宋代的“二斗门式船闸”,清代的“邵伯船闸”,解放前的“新式船闸”,直到今天的邵伯三线船闸,邵伯已成为我国船闸演变历史的见证。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位于邵伯镇西,前身是邗沟的一部分。公元1600年,为避免湖面的风浪影响漕运,在邵伯湖东侧修建堤坝,使大运河的主航道与邵伯湖彻底分开,成为独立的航道。邵伯古堤始建于宋代,用于防止邵伯湖湖水外泄,保持运河水位。在清朝曾经有过两次大的维修,并留下“金堤永固”“甘棠保障”两块石刻铭记。古堤上有邵伯铁犀,是为了镇水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而浇铸的。邵伯码头是一个码头群,目前可见的有四个,而保存最完整是“邵伯大马头”,“大马头”三个字据说是乾隆所题。在邵伯镇西的大运河上还有一个建于民国年间的老船闸,193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利用“庚子赔款”的冲免部分兴建。这座船闸为钢制闸门,附有启动机械,以四人之力摇把启闭,节时省力。邵伯船闸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船闸,是中国运河水运史上的杰作。

  保护——整体保护运河聚落

  运河古镇的新篇章正在书写。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准》《大运河保护规划》将古镇的运河遗产保护好。做好运河古镇的古巷、古遗址、古建筑的修缮整治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整体性保护工作。并依照世界遗产运河古镇合作大会上签署的《世界遗产运河古镇可持续发展倡议》付诸实践。

  对运河古镇的非遗资源,健全立档、保护、研究、传承、复兴等多环节保护体系,充分利用好各级文化馆以及非遗基地等场馆资源,提升非遗展示空间。充分发挥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优势,通过网络传播、数据集成等,对非遗众多的门类和海量资源进行信息存储和社会平台展示交流。

  针对聚落运河遗产——运河城镇,明确保护范围,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城镇空间格局,道路、房屋的改扩建应通过遗产保护的专家论证并与古镇历史格局相协调,守护好运河古镇的历史风貌。

  绽放——根据资源禀赋“个性化”

  运河古镇各具特色,运河古镇文化带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古镇的不同资源禀赋,打造不同特色的古镇,实行错位。

  如微山县南阳镇在微山湖中有湖中运道,要以运河生态休闲度假为主;宝应县射阳湖古镇有古邗沟,还有汉墓群,要以历史文化展示为特色;苏州平望古镇位于大运河与頔塘及烂溪的交汇处,有安民桥、安德桥等古迹,要作为历史名镇打造。对扬州邵伯、徐州窑湾、湖州南浔等古镇要进行整体展示,整体营造运河聚落,建设运河旅游小镇。要恢复老街上的老字号店铺,再现当年运河名镇船舶往来、桨声绵绵的情景。杭州塘栖古镇餐饮行业已享誉周边,可发展餐饮特色产业;而嘉兴的乌镇应依托现有知名度和优势,发展旅游和会展产业。各古镇在保护运河共性特点的基础上可走出个性化发展之路。

  共进——串起运河古镇群

  大运河是因为漕运而形成的共有文化长廊,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要作“带状”去思考,形成统领协调格局,打破一亩三分地。

  目前对运河古镇文化价值的挖掘大多停留在不同的古镇研究各自的运河文化。要整合各古镇现有的研究资源,多方联手,共同推动运河古镇文化价值的研究挖掘,如编辑出版运河古镇丛书,运河古镇故事等。

  运河古镇不仅可以吸引国内游客亲水休闲,而且还具有相当高的国际吸引力,运河古镇旅游的深度还有待开发,缺少将运河古镇作为一个整体规划打造文化旅游产品的机制,未形成协同发展态势。因此需要推动运河古镇在进行大运河文化旅游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时高起点定位,将运河古镇串连起来,联合开辟运河古镇游览线,联手打造运河古镇文化旅游品牌。

  此外,还可利用世界遗产运河古镇合作大会等载体,构建更多的合作平台,通过举办大运河古镇文化带建设论坛、大运河古镇遗产保护论坛,开展“运河古镇风情”非遗联展、运河古镇文化展演和巡演等形式,联手更多的沿线古镇共同演绎运河故事,推进运河古镇的文化、经济交流,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据全国政协文史委调研组的数据:2020年,大运河沿线8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超过全国的5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8省市GDP比重达到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大运河沿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脊梁带。要利用大运河的交通动脉和文化廊道的功能,整合沿线古镇多样的文化资源,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载体,培育积极协作的古镇文化机制,打造运河古镇经济带,使之在区域一体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树立统一的推广展示理念,提高千年运河整体辨识度,积极探索大运河古镇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形成全球知名的大运河古镇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