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大讲堂 | 龚良解密“一条大河好运来”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大运河      2022年8月21日

北宋《清明上河图》、清代《盛世滋生图》,描绘的皆为运河两岸的美好生活。波澜壮阔的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如今运河沿岸风光如何?
8月21日,江苏文脉大讲堂第三讲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精彩开讲,讲座主题是《一条大河好“运”来——从世界文化遗产到国家文化公园》

南京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名誉院长龚良带领大家一览大运河风光,讲述大运河从世界文化遗产到国家文化公园的背后故事。

江苏文脉大讲堂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承办。

现代快报+ZAKER南京、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中国大运河全媒体平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全程直播,70多万观众在线听得津津有味。

运河原点扬州城 

曾是唐代最富庶之地

“这是5500年前的碳化水稻,在江苏苏州的草鞋山遗址发现的;6500年前的江苏高邮龙虬山遗址中,也发现了栽培的水稻;8000年前的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还发现了栽培水稻和捕鱼的工具,所以说江苏一直是鱼米之乡。”龚良从考古发现说开去,一下勾起了观众浓浓的兴趣。
“江苏是水做的,江河湖海是我们的血脉,运河的水给我们带来非常美好的生活。”龚良说,江苏是经济重镇,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粮食产量长期位于全国前列。从唐代起,“军国大计,仰于江淮”;到了清代,江苏粮盐产量居全国之首,苏州、南京以及浙江的杭州成为全国三大丝织业中心,扬州成为淮盐运销中心,无锡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所以,江淮和江南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就是首都。运河把这两个端点串联起来,每一段运河的开凿都是一次连接和沟通。”龚良说,唐代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叫“扬一益二”,“扬”指的就是扬州,“益”是益州,也就是今天的成都,“这个词的意思是说,唐代时,扬州的经济在全国排第一,相当于今天的上海。”

交通便利,带来物质上的流通富足,也实现了文化上的交流融合。奔腾不息的大运河,不仅完成了东物西运、南粮北运的功能,还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融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比如说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苏州御窑金砖,都是通过大运河,从江苏一路北上,漂去的紫禁城。”龚良说。

这20年 

大运河的内涵不断扩延

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的大运河,应当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

从零星的文保单位,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到世界文化遗产,这条大运河保护之路,他们走了20年。

从保护大运河的遗迹点,到保护大运河本身,再到保护大运河的线性遗产和两岸人民的生活状态,这些保护思路的转变,也历经了20年。

“上世纪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把运河整个作为一个遗产或者是文物保护单位来保护,而是重点保护运河上的桥、塔、码头这些历史遗迹。可是桥的最主要作用不是好看,而是连通。”曾全程参与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工作的龚良回忆说,“在本世纪初的时候,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大家认为运河本身也是可以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来保护的。”

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9月,“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启动;2013年以前,“大运河”指的是京杭大运河,2013年以后,“大运河”指的是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文物保护单位变成世界文化遗产时,我们要保护的,就不仅仅是运河的线性遗产,还要保护两岸的人民的生活状态,包括那些传承的民俗、手工技艺等等。”龚良说。

 

申遗成功背后 国际专家看的美图三分之二来自江苏

 

中国大运河的原点城市在江苏,申遗牵头城市也在江苏。申遗成功,江苏功不可没。

“2003年,全国能够活态运用的运河,大概一半以上在江苏。大运河流经江苏的8个市,都有水,而且水上交通繁忙,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信心。”龚良回忆到,在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正式启动后,江苏率先成立了领导小组,率先制定了保护规划,率先实行了遗产的保护工程,也率先实现了运河的旅游和生态的保护。

在申遗迎检中,江苏还是唯一一个同时接受AB两组国际专家评估考察的省份。

龚良介绍,当时一组专家是从北京通过山东进到江苏的,另一组则从河南洛阳到郑州入安徽,然后进入江苏。“当时北方段和西部段的运河很多都成为了遗址,是没有水的;直到京杭大运河进入到山东南部,隋唐大运河快进江苏了,才开始见到了水。国际专家说,运河沿岸的风光,因为有水而美丽,最直观就是在江苏。我们在申遗过程当中提供的那些好看的运河景观、文化景观的照片,三分之二也都是江苏的。”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以后,江苏又努力地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江苏率先把扬州三湾的地块,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区域,集中建设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非遗园、生态文化公园。它是全流域、全方位地展示中国大运河的过去和现在。”
对于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未来着力点,龚良也有自己的见解,“首先是保护自然生态,让两岸人民享受更美好的生态环境。还有航运升级,让运河上有更多的货物和人能够运输、交流,还要跟沿岸的名城和街区修复结合起来。文化和旅游也需要融合,希望能够吸引大家到运河边上来开展运河旅游。”

 

从无到有“网红博物馆”这样诞生

网红打卡地、旅游目的地……讲座上,龚良回顾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筹建过程。

“没有一件文物,没有团队,怎么建?”龚良说,2019年,南京博物院接手营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先确定了两个定位:一个是建设一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的博物馆;另一个是大运河给人民带来美好生活的博物馆。

围绕定位,博物馆酝酿了“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运河上的舟楫”“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运河湿地寻趣”……11个展览。

展厅里,重磅文物比比皆是。从河南开封截取的老汴河河道剖面,长25.7米、高8米,占据了一整面墙。55吨的唐代船型砖室墓、27吨的南宋砖瓦窑,都是从考古现场整体套取,反映了大运河与沿岸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无到有,再到一万多件文物。”龚良说,为了解决文物的问题,当时用了很多大型文物,当时是无奈之举,现在看来起到很好的视觉效果。

说起展览,龚良特别推荐“5G 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他说,在那里可以一镜穿越运河 17 城,每天人都是满满当当的。“大家如果没看过,可以去看看。”

专家学者、中学生都听得入神 共同探寻大运河之美

龚良院长深入浅出地揭秘了大运河从世界文化遗产到国家文化公园的背后故事,让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听得入神。

 

“听了龚良院长的讲述,我对大运河的意义和历史,有了更多理解。”今年12岁的康效睿是个历史迷。这次,他和妈妈李珍特地从江西赶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听了本期讲堂。李珍还拿起平板电脑,记下了讲堂的内容,回去以后方便孩子重温。

“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扬州的人民多么幸福!”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大运河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研究中心主任连冬花发自内心地感慨。此次,她特意在工作间隙预约前来,“龚良院长将大运河申遗前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对普通观众了解大运河文化有很大帮助。”

来自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蒋王分校的学生韦芯恬和同学们,一起相约博物馆听本期讲堂,收益颇丰。
“我家就住在运河边,每天晚上都会和父母在河边散步,对运河的情感还是很深的。”她说,听了讲堂后,自己对运河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它不仅是家门口那条河,更对中国的历史、地理、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END
 

文字 | 现代快报+记者 张然 宋经纬 李鸣 张文颖 胡玉梅 韩秋 庄剑翔 见习记者 裴诗语

图片 | 现代快报+记者 赵杰 苏蕊 储希豪

视频 | 现代快报+记者 苏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