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成立,单霁翔任名誉院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长江文化研究,11月14日,以“深研长江文化 赓续千年文脉”为主题的“长江文化研讨活动暨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南京举行,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长江流域城市面临的共同命题。

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成立
单霁翔担任名誉院长

长江文化研讨活动现场,南京长江文化新型智库——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新华社江苏分社党组书记、社长刘亢,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勇共同为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揭牌,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担任研究院名誉院长。“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为深入研究长江文化搭建了很好的学术平台,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形成合力,打造长江文化建设共同体。”单霁翔在视频致辞中表示,研究院成立后,将致力于深化学术研究,增强交流互鉴,传承长江千年文脉,展示长江文化精彩魅力,讲好长江故事,不断扩大长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会上还集中发布了《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渊源关系研究》《长江文化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研究》《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的关系研究》等一批长江文化最新研究成果。

专家学者云集
共话长江文化

单霁翔:长江沿线城市文化资源各具特色

“南京是长江下游一个在长江两侧、怀抱长江发展的城市。作为六大古都之一,南京历朝历代建筑、遗址非常丰富。”单霁翔以视频形式发表主旨演讲,解读长江的魅力、文化的力量。

他认为,长江沿线众多城市各具特色,有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展示文化资源,能使城市特色得到彰显。他以苏州、黄石、庐山等长江沿线城市为例展开了分析。

苏州,一座2500年古城,今天老城的格局和过去相比,整体格局没有太大变化,还保留了100多座苏州古典园林。每一座园林背后都有鲜活的故事,它们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缩影。

单霁翔介绍,长江沿线的黄石是一个工业城市,有多项对于中国工业化进程产生非常重要影响的项目。比如,2300年前的铜禄山铜矿,建成了铜禄山铜矿遗址博物馆;1700年前的大冶铁矿、100年前张之洞建的汉冶萍煤铁厂矿的遗址,至今还在生产……他认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保护这些工业遗产、振兴文化旅游。

长江沿线的庐山,不但要保护青山绿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多样性,也要保护上百年来人们开发庐山、建设庐山留下的遗址。上万首歌颂庐山的诗,更是宝贵的城市文化资源,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

贺云翱:长江文化包括历史与当代、物质与精神

“大美长江,美在自然,更美在文化。”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贺云翱说。

他认为,长江文化指的是依托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空间诞生、发展和持续形成的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的总和与集聚,“既包括历史长江文化和当代长江文化,也包括长江物质文化和长江精神文化。”

“南京是长江流域的重镇。在长江文化的发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南京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贺云翱围绕“南京与长江文化”这一主题,诠释了“长江之子”南京与长江文化的深刻联系。

“南京人”化石、史前农业、江南吴文明……贺云翱列举了一系列历史实证。如,南京及其附近区域是长江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南京是长江下游地区史前农业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南京是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域,是江南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南京是汉唐之间中华文明中心南移后“中原文化”的核心承接地,是促进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与外来文化深度融合与创新的重要中心地,等等。

贺云翱表示,相信南京一定不负时代使命,不失历史机遇,发挥综合优势,成为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文化带协同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典范城市。

顾江:长江融入共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产业优势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游成渝经济区、中游城市群和下游长三角地区,不同区域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质,文化产业各具特色。

在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顾江看来,南京融入共建长江文化产业的优势,体现在地理区位与城市定位、创新资源集聚推动产业升级、国际文化品牌与高标准文化载体并存、消费和供给双轮驱动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同时,顾江为南京融入共建长江文化产业,提出了几条路径,具体包括:突出区域协调功能,构建统筹长江文化产业中心枢纽;依托科教资源优势,打造服务长江文化产业创新高地;注重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形成长江文化产业竞合格局;强化数字引领,推动形成长江文化产业数字集群;放大国际影响力,引领建设长江文化产业开放共同体;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培育长江文化产业“专精特新”。

何建华:深入发掘研究“江河互济”的文化资源特征

“长江在江苏汇入大海,滋润了江苏大地,哺育了江苏人民,也培育了江苏沉淀深厚的历史人文特色。”谈及长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何建华认为,对江苏来说,应当围绕江苏长江文化的丰富资源、鲜明特色、独特魅力加以开发利用,聚焦江苏历史人文的精神内核、时代价值、现代转型的传承弘扬。

何建华表示,首先要发掘萃取,结合江苏境内本土化的自然历史人文特质,深入发掘研究长江两岸“江河互济”的苏南、苏中、苏北的文化资源特征,凸显江南文化的内涵精髓和品牌效应,促进江苏长江文化的融合发展,将其打造成江苏长江文化的海内外亮丽名片;其次是返本开新,围绕江苏长江文化积蓄的丰富史料案例和孕育的鲜明人文特征,梳理文本、提炼精华,开发形成符合现代人认知与接受的读物、影视、戏剧等作品。

“此外,还要传承弘扬,注重江苏长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与时俱进自身滋长出来的现代性。挖掘汲取江苏长江文化精髓,以现代人审美情趣为维度,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运用各种传播介质加大推广。”

傅才武: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文化再生产装置”

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规划中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包含了长江流域的13个省(市、自治区),要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能够激活长江历史文化资源、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傅才武认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将长江流域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及族群记忆、国家记忆,以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进行保护、传承与内化,形成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与中华民族的典型象征,最终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觉与文化认同。

“长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摇篮、世界稻作文明的源地,是中华民族母亲河记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围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构的历史逻辑”这一主题,傅才武表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超级文化空间复合体,是长江历史文化剖面在不断延伸的地理空间内积累、叠加和创新的“文化再生产装置”,“新时代下国家文化公园具有文化认同、形象建构和国际传播的独特价值。”

王佳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脉相传

重庆智库暨大运河智库理事长、首席研究员,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院长王佳宁,针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趋势判断这一主题,发表了演讲。他表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脉相传,两者互为依托,两者平行站位。”对于推进南京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王佳宁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实施地方立法,对南京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率先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加强战略衔接,为南京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尽早启动实践平台;三是构建长效机制,向南京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及时注入牵引力量;四是深化智库合作,为南京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适时借力外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