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运河 在传统与未来之间流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途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省(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沿线省市积极谋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通航蓄水、遗产保护、民俗发掘等领域持续发力,共同擦亮中国大运河这张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名片。

一河千载通南北,齐心协力谱新篇。

浙江日报携手河北日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大众日报展开联动报道,共话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 

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游泳系运动员汪顺代表:

氤氲千年烟火气

江南水乡的生活,总是充满风情。党的二十大代表、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游泳系运动员汪顺对大运河饱含深情。如今,在他生活、训练过的杭州,大运河边面貌一新。“这些年我去过不少地方,但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内涵令我十分难忘。”他说。

眼下,汪顺代表眼里的这条千年运河,生动地流淌在百姓身边。前不久的国庆长假里,杭州运河旅游人气爆棚。建筑大师隈研吾的新作——刚刚落成的小河公园,一开放就成为杭州市民的国庆热门打卡点。党的二十大代表、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游泳系运动员汪顺

这里原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建设的第一座油库——小河油库。2019年6月,小河油库全面关停,里面的历史建筑及工业遗存被保留,重新开发利用。整个区域被打造为小河公园,成为集水陆交通、文化体验、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滨水绿色空间和园林式艺术文化空间。记者从杭州市运河集团了解到,小河公园对外开放,意味着杭州主城区30.4公里的运河两岸沿线运道实现全线贯通,为沿线居民漫步运河两岸提供了便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杭州,这条“活着”的河流,搭建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座桥梁。

近年来,杭州坚持文化为魂,深入挖掘大运河核心价值和文化特质,开展《运河全书》等系列成果编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2020年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标志性项目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杭钢旧址公园、小河公园、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等项目集中开工,更是拉开了杭州运河建设大幕。

充满烟火气的运河两岸,是杭州运河新旧城市生活的融合体验地,运河自身的文化底蕴也根植于此。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旧工业遗存改建的杭州手工艺活态馆,与世界文化遗产点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互为依托,共同承载厚重的运河非遗文化记忆。活态馆在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这是浙江首家集互动教学、非遗手工体验、民间技艺表演为一体的非遗文化体验馆,更是一张对外交流的运河名片。

未来,大运河将“流”向何方?杭州市在《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中设定的蓝图很清晰——依托十条骨架河道,串联国家确定的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四类功能空间,形成“山水群落、河岸双带、核心十园、特色百景”的规划结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杭州市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推进数字技术在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着力打造数字运河建设的经典范例。

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利代表:

千年古“运”新“绿”动

党的二十大代表、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见证了北京辉煌的建都史。而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正在运河畔发生,这就是城市副中心的横空出世和快速成长。党的二十大代表、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利表示,作为副中心投资建设平台企业,五年来,北投集团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运营,深耕运河文化助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北投集团在副中心承担项目超过280个,总投资近4000亿元。

绿色发展,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特色。副中心15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中心地带,既不是高楼林立的商务区,也不是庄严肃穆的行政办公区,而是一片“绿色”——总面积达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自2020年9月底开放以来,这里已成为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绿色心脏”。

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中的“三大建筑”设计灵感,也全都与大运河文化有关

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部,一处长约2.5公里的运河故道被发掘复原。这里曾是明朝嘉靖年间古运河流经之所,也是皇家运粮进城的中转站,漕粮从运河大船卸载到张家湾码头,再进入京城。直至清嘉庆中期北运河改道,这里才废弃不用。

李长利代表介绍,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建造之初,北投集团主创团队就从历史文化研究着手,深度提炼运河文化元素,参照清朝《潞河督运图》画轴,在运河故道上修建通源桥、通蒲桥和通蕖桥,呈现“一故道两柳堤三景区八节点”盛景,全方位展示运河文化的内涵。

运河故道向北,坐落在绿心森林公园中的“三大建筑”已经亮出外立面。它们的设计灵感,也全都与大运河文化有关。博物馆好似“运河之舟”,镶嵌在万亩林海之中;形似“赤印”的图书馆,屋顶用“银杏叶片”搭建;剧院外幕墙如同通州古粮仓与运送物资的船舶……组合在一起,营造天光云影、水天一色的绝妙意境,体现大运河文化基因。计划在2023年底前具备开放条件的“三大建筑”,将成为大运河畔的三颗文化明珠。

“接下来,北投集团将继续深耕运河文化,展现城市副中心的运河之韵、运河之美、运河之变,全力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李长利代表表示。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主任技师孙一倩代表:

两岸桑田秀齐鲁

党的二十大代表、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主任技师孙一倩

2022年4月28日10时,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汩汩清水奔涌北上。200公里外,位于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至此,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南运河(德州段)开凿于隋唐时期,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着德州千年的历史文脉,是流淌千年的活态文化遗产和德州记忆。

大运河山东德州段

党的二十大代表、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主任技师孙一倩对大运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出生在河北沧州运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里,从小在河边拔草放羊,在时断时续的河水里嬉戏摸鱼捞虾。“在我的眼里它就是一条普通又亲切的河,就像我朴实可亲的母亲一样。等读书了,才知道她曾经是一条非常了不起的河,等我来到德州工作,工作生活的地方依然紧靠着运河。运河还是我小时候印象中的模样,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贯穿我生命的这条河能恢复以前的荣光,重现辉煌。”

今年2月,孙一倩代表在德州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报告里听到德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策部署,打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品牌,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时候,勾起了她心里浓浓的乡愁。

“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水脉,还凝聚着城市的精神文脉,承载着宝贵的文化记忆。千年运河,奔流不息,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我建议不但要打通水脉、还要传承文脉、带动人脉,赋予城市文化灵感,让‘大德之州 好运之河’成为城市新名片。”孙一倩代表说。虽然未曾目睹古代大运河的繁荣景象,但她相信,历经沧桑的大运河经过治理,必将重新焕发出生机。

近年来,德州市积极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打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品牌,打造千年运河古貌原真城市、世遗文化展示优秀城市、国际文化融合典范城市,擦亮“大德之州、好运之河”城市新名片。

河北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张梅代表:

桨开运河入画来

党的二十大代表,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张梅

金秋十月,行走在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两岸,悠悠碧水,古韵新风,美不胜收。

“我工作的单位就在运河边上,每天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看见游船在运河上驶过,桨开运河入画来,画面特别美。”党的二十大代表、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张梅说,大运河是沧州的母亲河,对沧州人来说,更像是一个人文符号。现在的大运河已在桨声灯影里“活”了起来,成了一幅“画”。

大运河有216公里流经沧州,沧州是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之一。大运河沧州段保存完好,共有230道弯,集中体现了“三弯抵一闸”的水工智慧,沿途遗迹众多,代表了我国北方大运河的原真性和唯一性。

利用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的契机,沧州市在去年完成引水1.7亿立方米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完成引调水2.6亿立方米,实现了大运河沧州段全线有水,从而将沿线的风景串珠成链、连点成片。

大运河沧州市区段的旖旎风光

今年9月1日,随着南川号、朗吟号、鲸川号等一艘艘游船驶离南川古渡码头,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50年来首次旅游通航。泛舟运河之上,古诗里描述的“一船明月过沧州”的诗意景象再次成为现实。

为保障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顺利通航,沧州市实施河道清淤疏浚和沿线绿化提升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新建12座旅游码头和6座步行景观桥,并对8座现有市政桥梁进行美化优化。

张梅代表介绍说,拥有1500多年建州史的沧州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大运河沿途共有连镇谢家坝、捷地减河分洪设施等物质文化遗产176处,杂技、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375项。与生态修复同步,沧州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古为今用、强化传承”,完善保护管理体系,积极做好保护、传承、利用这篇“大文章”。

党的二十大代表、沧州市委书记康彦民表示,“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注重保持大运河外观风貌的原真性、唯一性,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继古开今的文化带,林水相依、原真唯一的生态带,心向往之、流连忘返的旅游带。”

近两年,沧州市重点推进总投资225亿元的18个重点项目建设,建成了近万亩城区生态公园和堤外郊野公园,复建的明代南川楼、朗吟楼与清风楼再现“三楼鼎立”景观;园博园、大运河国家非遗展示馆、大化工业遗存改造提升等项目基本建成。沧州大运河已成为老人能散步、青年能运动、儿童能嬉戏、游客能游览的好去处,焕发出“古运新姿”。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剑:

七十二沽帆影远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剑

“九河下梢天津卫,七十二沽帆影远。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家认定的大运河天津段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区九宣闸,流经武清、北辰、河北、红桥、南开、西青、静海等7个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纳入遗产范围的河道为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全长71公里。”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剑介绍,天津市运河沿线遗产主要包括运河水工遗存13处、运河附属遗存4处、运河相关遗产12处。大运河沿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大运河也是天津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运河沿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2项,涵盖了非遗十大类别。

京杭大运河天津西青段

“遗产保护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础。为了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天津市高度重视文物本体保护。”张剑介绍,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严格落实大运河沿线保护管理行政审批,在大运河沿线缓冲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相关建设项目,均要求建设部门开展考古调查并出具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经初审后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近年来,经天津市文旅局上报审批的事项累计超过50项。

在大运河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方面,今年上半年,共组织实施了16个项目,其中十四仓遗址前期调查和综合研究项目已完成考古调查400万平方米,勘探面积约63万平方米,发现遗址区3处;发现遗迹现象400余处;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小镇项目,目前发掘完成墓葬86座、遗迹157处,总计243处。2021年和2022年,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编制的《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天津市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相继颁布实施。

“为了促进大运河天津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我们优化设计展示线路,围绕天津大运河文化主题,挖掘整合运河沿线特色旅游资源,串点成线,现已推出10条我市大运河特色相关主题旅游精品线路。”张剑介绍,同时,通过塑造运河文旅品牌,加强产品推广。第四届运河记忆非遗展、2022年天津运河桃花商贸旅游节、“大运河杯”读书系列文化活动……系列文旅活动异彩纷呈,绵延千里、流觞千年的运河,串联起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人文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