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学绘就《京杭大运河》: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画卷

来源:新华网      2021年4月6日

王志学在创作中

酝酿十余载,泼墨三年整,著名画家王志学完成了山水长卷《京杭大运河》的创作。

徐徐打开这幅长达50米、宽53厘米的精品力作,仿佛进入一个历史和现实交相辉映的时空长廊,既大气磅礴、跌宕起伏、连绵不绝,又五彩斑斓、和谐饱满、气韵生动,在感受到精神愉悦的同时,人的思想空间一下子被打开了。

这是一个属于王志学自己的艺术世界。它既是王志学在大鸡、苍岩山之后,为自己打造出的第三个艺术符号,也为中国传统山水画在绘画语言、呈现形式、空间拓展和现代属性等方面做出有效拓展。

王志学在创作中

家与国

一个条件优越的公务员,为了一张画,可以提前退休,苦苦追求十多年,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在支撑?

是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

王志学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画家。他从事美术事业有两个目的,一是使自己成为元气充沛的正能量携带者,二是要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给人以向善向上向好的力量,为人们建设一个美好的精神原乡。这构筑了他作品极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大运河”是王志学的地域基因。他出生在北京通县大运河边一个农家,从小喜欢文学艺术。古老的传说,醇厚的民情,名人的熏陶,使他内心充满幻想,一颗艺术的种子悄然萌发,一种爱国情怀已经铸就。

王志学把画室命名为“海天楼”,有两组照片挂在画室最显眼的地方,一组是祖父王焕章的照片,另一组是齐白石和卢光照的照片。祖父王焕章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本是北京大运河畔的农家子弟,从一个鞋店的学徒起步,历尽坎坷,创办老北京千层底布鞋“永升斋”连锁店。鼎盛时期,王家在北京城内的房产百余间。祖父的成功,靠的是勤奋、淳朴、善良,诚实守信。他走街串巷卖鞋时,有的穷人实在买不起,他就送给人家穿;抗战时期,他给***捐款捐物,为爱国人士提供庇护场所。祖父的言行,留给王志学做事和做人的道理,让他成为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用之人。卢光照是齐白石的弟子,深得“齐派”大写意之精髓,又兼容并蓄,成为齐派四大家之一。王志学看过卢老数幅传神之作:那满眼灵光、昂首挺胸、红冠抖翘的雄鸡;那粗壮的焦墨老藤上,梦幻般的串串玉珠一样的葡萄,都让他产生了极大震撼。经尹瘦石先生引荐,经过几次接触,卢光照觉得“孺子可教”,破例收王志学为入室弟子,悉心点化,还常常在王志学作品上题诗、题词给予鼓励,对王志学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卢光照曾经在王志学创作的《松梅图》上题词:“曲高和寡事寻常,时人不解不心伤。我自画我心自乐,不作东施效颦娘。”祖父王焕章和老师卢光照,潜移默化地决定了王志学人生和艺术的方向与格调。

有独特的艺术禀赋,有锲而不舍的追求,有诸多大家的悉心调教,王志学的一腔报国之志,在绘画上寻找到突破口。大学毕业后,他在北京大机关工作,是一个优秀的公务员,年年被评为先进。业余时间,画画、读书和写作,是他主要的爱好。渐渐地,他成长为一个风格独具的画家。

王志学的第一个艺术符号是大鸡。在老家的时候,鸡是最常见的家禽,母鸡下蛋,公鸡司晨,鸡蛋滋养着他多病的身体,大鸡成为他描摹的最重要对象。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注重从民族文化、古典名著、民间传说中广泛涉猎,吸收养分,加深了对鸡的认识,知道了鸡的演化、鸡的品性。这种陪伴中国人过了5000年农耕生活的动物,像极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百姓们,在王志学心目中,鸡具备“文、武、勇、仁、信、义”六种美德,还象征着吉利和喜庆。于是,鸡成为他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载体,成为一个美好社会的缩影。京东有一小山村,在京津冀三省市之间,雄鸡报晓后.村民们都闻鸡而作。王志学常驾车几十公里,去和村民们聊天、喝酒。这个村虽然分属不同省市,但大家像一家人和睦相处。王志学有感而发,挥笔画出《鸡鸣三省》图。两只鸡背后,那些暖暖的颜色,非常温暖人心,也象征着我们这个和谐社会……

王志学的第二个艺术符号是苍岩山。

通过临摹古人墨迹、老师言传身教、主动去参加培训等等,王志学掌握了大写意花鸟的精髓,老师们都表扬他取得的成绩,可是随着阅历的增长,他不满足于蹲在画室里画画,他要走进更广阔的自然和社会,“搜尽奇峰打草稿”,为山河立传,为时代讴歌,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他把近20年的业余时间,交给位于河北井陉县的苍岩山。苍岩山既有奇特、秀丽、幽静的自然景观,又有历史、宗教、文化的厚重积淀,素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惟苍岩”之美誉。那层峦叠嶂,以及其中的残垣断壁,古建筑,白檀树,还有传说故事,走进王志学的灵魂深处,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要画的,不是这座山的局部,而是一座完整大山。在苍岩山,有两种树给王志学以强烈印象。一种是千年古檀,在太行如钢似铁的岩石山上,落石生根,遒劲生长。王志学笔下的古檀,根系百态,树形各异,成为一种民族力量的象征,一种人生境界的体悟。在苍岩山福庆寺景区,王志学看到一棵千年古柏:半裸的根部紧咬着一块巨大的岩体,像数条盘龙熔铸在一起,稳稳地托着沉重的树身,迎风而立。树身扭曲得有些特别,不管身躯扭成几个弯,伸出几根枝干,总是追着初升的太阳,朝着东方延伸、生长。根部像曾被雷击过,被劈断的那个枝杈忍受着摧残与磨难,默默地活了下来……这是一种怎样的苍劲之美、悲怆之美、残缺之美,这种美是天造之美,宇宙大美。在一瞬间,王志学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大境界,他成为一棵精神之树。

经过在苍岩山苦行僧般的“悟道”实践,王志学把花鸟、山水和人物三种画法融为一体,画风自成一格,既可以进行老辣苍厉、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的大写意创作,也能够驾驭体量巨大、色墨交融、浑然天成的鸿篇巨制。他开始打造自己的第三个艺术符号——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一条“母亲河”,它穿越沿海和长江两个最有活力的经济带,连接起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圈,像一撇一捺,在中国大地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王志学觉得,大运河既是家的象征,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也是国的体现,是一种辉煌灿烂的文明。为了画好大运河,他提前退休,到处收集大运河的资料,阅读大运河的书籍,还走遍大运河沿岸6个省市的重要城市、古迹、景点,用一颗赤子之心,把大运河融化在自己生命和艺术里。10多年之后,一条波浪翻滚的大运河在他心中奔腾流淌,喷薄欲出,于是,他决定把它画出来,这一下,又用去3年时间。

王志学的《京杭大运河》画卷,一定会在绘画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它从北京开篇,向南经过天津、河北,再到山东、江苏,一直到最南端的浙江杭州,一条飘带般的长河,流淌过数千年,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两岸的风光以历史遗存的精华为主,兼顾现代风貌,仅景点就达百余处,如镶嵌在运河两岸的一颗颗璀璨明珠。还有数以千计的人物,在工作、读书、购物、游玩、乘船、漫步、晨练……充满生活乐趣和艺术韵味。王志学还采取写意笔法,把运河附近的人文景观尽收眼底,八达岭长城、故宫、颐和园、天津杨柳青、泰山、三孔、浙江嘉兴红船、西湖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物,熠熠生辉。画面的主体,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林木、花丛、绿地,寓意着民族文化和传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一直指导着王志学完成这幅巨制的陈雄立,亲自为《京杭大运河》题跋,他说:志学与我习画至今40年,画志远大,锲之不舍。今见其大运河畅想之作,至为感动。志学祖居通州运河之畔,酷爱文学艺术,时于运河即徘徊幻想大运河古今变换兴衰之状。今之力作50米长卷,历时三年之探索,经常利用假日,只身驱车大运河所经之城市,画其新貌……今志学完成此作绝非偶然,实见他对民族之大爱,对文化艺术之热诚。苦禅先师曾题句:“所谓人格,爱国第一”。

因为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王志学为人忠厚、执着、纯粹,从艺浑厚、阳光、积极。

古与今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后,王志学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了大运河。

近3000年的历史,近2000公里的长度,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乃至文化繁荣做出重要贡献。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水上交通大动脉,还是一条经济带、文化带。怎样才能把这么丰厚的意蕴,提炼在几十米的画卷里?

王志学先去梳理历史上的大运河。他见书店必进,只要见到大运河的书籍和资料就收藏,家中大运河的书籍有一大柜子。他一边看书学习,一边去实地考察写生。近的地方,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就自己驾车去,远点的地方,像江苏和浙江,就坐火车去。酷暑难耐的盛夏,他在常州东坡公园写生,身上叮着一层层蚊子;寂寞无人的荒野,他喃喃自语着和蝴蝶对话。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是辉煌的:它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之水上交通要道,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现实里的大运河,比书本里更生动,更壮阔,更饱满。一步步踩着运河两岸芬芳的泥土,踏访沿岸城镇乡村,王志学从凌乱的印象、局部的风景和粗浅的认识中走出来,一条融汇古今、贯通南北、连绵文脉的大运河,画面感越来越强烈。他感觉到自己可以驾驭这条“长龙”了,就开始了艰苦的纸上创作历程。

此时的王志学,思想和艺术均处于高度成熟阶段,开始进入“艺术的自觉”。

在以大鸡和苍岩山为艺术符号的阶段,王志学的创作题材不断扩展,从鸡开始,一直到小鸟、鱼、鹤、鹅,再到梅兰竹菊,山水风光,无不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有人说他是一个很全面的画家,既可以画山水,也可以画花鸟。他笔下的大鸡,笔墨老辣,构图别致,画中含典,图文并茂,既抽象又生动,既充分吸收了传统绘画的营养,还有书法的节奏,现代人的意境。他绘就的《苍岩山胜境图》,以苍山书院开卷,把苍岩山的主要景点融入卷面,配以古柏檀林,结构精严舒展,生动简朴,笔墨以线为主,运断有力,渲染丰厚,气势如虹,自成一格。其作品《太行群峰惟苍岩》,画面很满,通过墨的变化,观者会感觉到苍岩山的节奏和力度。山是画的主体,像天地间立着的河北汉子,风骨如铁,气魄如山,中间有寺庙和农舍隐约闪现,也有苍松翠柏,万丈危桥,还有白云飞瀑,既大胆自由,又细致入微,确是精品佳作。王志学把苍岩山的精魂抓来了……

苍岩山全部是用黑色水墨画出来的,在创作《京杭大运河》时,陈雄立告诉王志学,你的笔墨功夫很到家了,可是这么一个长卷,你仅靠墨分五色,表现细节和局部还可以,整个画卷全部是水墨,观众会有审美疲劳。大运河本身也不全是黑乎乎的,春夏秋冬,江南燕北,本来就是五彩缤纷的,现代人有现代审美,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气质和色彩,你一定把握好。

王志学已经在大运河边看到属于自己的线条和色彩。

他谙熟石涛、八大、徐渭的理念,仰慕齐白石、李苦禅等大师,还得到过卢光照、尹瘦石、陈雄立等老师亲授,掌握了传统笔法、笔意,但是一旦投入沸腾的社会和包罗万象的大自然,这一切仍然显得无能为力。他领会到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深刻含义,也愿意投入感情,乃至生命,磨砺自我,创造新的艺术境界。在他的《京杭大运河》中,树木的线条是从大自然中提炼出来的,仿佛在随风摇曳;花丛呼之欲出,也是蹲在画室里想象不到的;那些人物,就是熟悉的亲朋好友,与我们迎面相逢,擦肩而过……

一张画画了3年,其中的艰难困苦难以诉说。最初,王志学想以写生为主,创作一幅《大运河写生图卷》。近年来,他积累下来的速写本和写生素材有厚厚的十几本,加工一下,就可以完成作品。画了一段时间,他感觉到作品浅薄无力,亭台楼阁、鲜花绿树,只是一些轻浮的标志,大运河背后深远的历史文化,承载的民族精神,难以深刻表达出来。

他常常陷入苦闷状态,胸口像压着一块大石头,感觉进入一片黑暗的沼泽地,怎么也走不出来。陈雄立经常启发他,苦闷是艺术作品孕育期的必然,苦难是艺术家的精神之钙。没有苦闷和苦难,作品就不会有震撼力、穿透力和思想力,就不会有意味和韵味。这些话让王志学像一团火燃烧起来,他彻夜难眠,常常坐在画室里进入冥想状态,历史与现实,梦幻和阳光,写意与写实,厚重与松动,局部与整体,故事与细节……慢慢熔铸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范式,成为一首雄壮激昂明快的交响乐。

这是一幅属于现代的《京杭大运河》:经过王志学思想赋能,古老的运河,翻卷着现代文化气息。斑驳的色彩,旺盛生长的林木,是一个生机勃勃时代的缩影;一个个古老建筑,既在现代发挥着应有功能,还被画家涂上一层层金色的光芒,这是我们的底蕴;那些现代意象,包括首都副中心的高楼大厦、天津步行街、新建的港口、运货的巨轮,色彩明快,情感愉悦,是这个时代的鲜明印记。

在苦闷中,王志学得来一个神来之笔。在一条现代大运河占据主题画面的同时,历史人物、故事和传说,像一片片彩云,偶尔穿插出现在画面的上方。这里面,有盘古、天后和仙女,有苏东坡、文天祥和杨家将,还有和开凿运河有关的越王勾践、秦始皇、隋炀帝、元世祖和科学家郭守敬,更有普通劳动人民,在开挖运河、征战远航、推车挑担……盘古在撑起天地,打夯的人好像在喊着号子,推车的人绷紧了身体,郭守敬在指点江山。历史虽然像一片片云彩,但是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头顶的天空。现实是活力四射的绿色,历史是温暖的黄;现实清晰而充满张力,历史朦胧也充满力量。现实和历史相辅相成,相融相生,像一条大河的上游和下游。

王志学说,我画大运河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天地人合一,二是真善美具备。

 

技与道

 

在群星璀璨、名家辈出的当代中国画坛,技术水平较高的画家很多,但是像《京杭大运河》这样的作品却凤毛麟角,非常罕见。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王志学有着综合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境界、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精神信仰。

当年,王志学居住在一个狭小居室内,却能画出数十米的大画,老师们说是因为他的格局大、目标大、气势大。王志学曾先后拜陈雄立、尹瘦石、卢光照、管桦、袁运甫等艺术家为师,从这些老艺术家身上,他不仅学到了画画的基本技法,更学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他认为,不管是搞艺术还是干其他事业,关键是把“人”要做好。人品高了,你的画品才会高,你的道德修养才会高,才能取得成绩。齐白石说:“人无品格,下笔无方。”黄宾虹也说:“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徐悲鸿说:“一个艺人的成就,最低限度应有三种成分,第一要有才能;第二要有情操和趣味;第三要有思想。一个人若具备了优秀的才能,又有高尚的情操和风趣,再有高超的思想和学问,哪会不成功的呢?”王志学非常注重内在的修炼,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做人比较纯粹、善良、简单、热情、低调。和王志学交往过的人,都说他对同事、朋友、老师、家人热情似火,有求必应;他艺术成就斐然,却为人谦逊低调;他身处首都北京,却心静似水,对名利淡然处之。王志学说:我的人生观概括起来就两个字:“忠诚”,对自己国家的忠诚,对别人的忠诚,对自己事业的忠诚。一个画家,可以抛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抛弃繁华的都市生活,抛弃世俗的物质诱惑,坚持数年,只为了创作一张好作品,这是一种怎么的境界?

恩师卢光照曾经语重心长地对王志学说:“画画是一门综合艺术,不能为画而画,要不断加强画外的学识、修养,让作品格调达到更高的层次。画中国画的人可不少,画到一定程度后,就要比画外的功夫了。白石老人的学问是极深的,从老人的诗、书、画、印中都能体现出这点。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它既要对景写生,又要用‘心’去画,把看到的物象变成自己心里的感悟后再表现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一幅画格调的高低是画家本人学识与道德修养高低的具体体现。”

老师的话掷地有声,王志学铭记在心。作画写生之余,王志学涉猎广泛,不仅大量阅读八大山人、石涛、徐渭、齐白石、李苦禅等大师的书籍,还广泛涉猎黑格尔、叔本华、卢梭、尼采等外国美学、哲学家论著。他说:中国画要求有很高的综合能力,真正的中国画家必须有书法、文学、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社会等众多综合知识,洋溢在书画作品里的是文化气息、文人气质和精神高度。

王志学从不炫耀,他还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从1995年开始,他出版了数部画集,以及《海天楼随笔》和《苍岩山的回声》《写意精神——我的老师陈雄立》三部散文集。陈雄立潜心研读中国写意画艺术,以中国水墨独有的写意技法和内在神韵,吸收西洋画的素描和色彩造型,创新泼墨写意技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是继齐白石、李苦禅等大师后,又一位以笔墨造型传承写意精神的大家。他用自己数十年的创作心得,指导王志学完成了《京杭大运河》的创作。《写意精神——我的老师陈雄立》一书,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描述了王志学跟随陈雄立习画三十余载,恩师现场挥毫泼墨、精心指教、交流探讨时的场景;还把珍藏陈雄立的近百幅画稿、题词、跋语整理归类,从绘画、书法、诗词三个方面,对画理画论、文学艺术、道德修养等写意精神分别进行阐述,充分体现了陈雄立在中国画创作与教学实践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探索“具有民族特点的世界性艺术语言”的独到见解。王志学表示,这部书的出版,一是为了感谢师恩,谨记恩师30余年的谆谆教诲,坚守“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的写意精神;二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仍在绘画艺术道路上前行的学子们,为醉心于书画的爱好者们增添一个学习、解惑、鉴赏的机会。

《京杭大运河》既是一个视觉产品,有着传统绘画的底蕴、技法、情感和思想理念,还有着小说般的叙事和展开,峰回路转,不急不迫,娓娓道来。在酝酿创作《京杭大运河》的同时,王志学决定创作长篇小说“运河春秋三部曲”,第一部是《永升斋》,讲述的就是祖父王焕章的50年奋斗史。王焕章被人称为“傻三爷”,在1895到1945这个变革与战乱的年代里,他从北京大运河畔的一个农家弟子,成长为一代儒商,一个铁骨铮铮的民族企业家。小说三观正而文理顺,慧而不恃智巧,豪迈而不失雅韵,犹如古道长河,看似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却缓缓流淌生生不息。王志学说,随着王焕章的离去,永升斋逐渐衰落,但是永升斋的精神,就像一棵植根于大运河畔的百年老树,拥抱着时光的年轮;感触着运河两岸日新月异的时代脉搏,守望着从苍茫大地冉冉升起的太阳,给古老而文明的大运河披上绚丽多彩的道道霞光……

在《京杭大运河》完成之后,王志学把长篇小说《潞通堂》付梓,交给出版社,即将出版发行。这是一部源自于现实的力作,讲述通州大运河边的一位农民,赶过马车,当过“黑白铁”匠,最后爱上书画装裱,被誉为“书画郎中”,其创办的“潞通堂”成为“第二个荣宝斋”。这位农民文化人也具有家国情怀,熟知书画和文史知识,尤擅装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70余件艺术珍品,捐献给国家。他和文人画家交往过密,留下很多逸闻趣事,很适合小说去表现,王志学写了27万字……

王志学说,他的第三部运河小说,将是一个综合的现实题材,容量更大,张力更强。那么,大运河在他的画笔之下,将怎样呈现一种全新意境和全新意味?

王志学已经走在艺术的“大道”上。正如陈雄立赠送给他的一首诗所表述的:运河驰天下,先人为民生。我辈识尊意,共仰大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