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好“豚”先知,纪录片《江豚归来》登陆CCTV9

这个春天,长江江豚占据了摄影师们的“长枪短炮”。
长江江豚,有着漂亮迷人的笑脸,被誉为“微笑天使”。它的种群兴衰代表了长江生态系统是否健康,是长江生命力的晴雨表。
曾经,长江江豚的数量急速减少,让人担忧。经过多年努力,今年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相比2017年的科考数据,出现了历史性止跌回升。

长江江豚数量的回升,背后经历了些什么?3月26日晚,纪录片《江豚归来》登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纪录片中,科研人员、饲养员们对江豚的守护,让网友动容;片中,江豚宝宝奋力把无法浮上水面的妈妈顶起来的场景,更是让无数网友泪目。
白鱀豚“功能性灭绝”,让人类警醒

《江豚归来》由江西省广播电视局和南昌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编导陈茜是一个90后。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纪录片拍摄了近两年,摄制组走访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5省8个城市。拍摄的过程中,她被科研人员、志愿者、饲养员、退捕渔民们对江豚的守护之情,感动满满。

“拍摄的时候,看到了非常多的江豚一家子嬉戏的样子。太可爱了。”陈茜说,不管是湖北长江天鹅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江西鄱阳湖,还是南京的江心洲,江豚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

不过,纪录片的开头从白鱀豚的故事讲起。位于武汉东湖边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中国成立最早、研究保护白鱀豚与长江江豚时间最长的机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在这里工作了40年,他和世界上人工饲养的最后一头白鱀豚淇淇相伴了20年。

2002年,淇淇憾然离世。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灭绝”。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把长江白鱀豚列为“极危”状态。王丁说:“白鱀豚成为50年来第一种灭绝的大型脊椎动物,也是公元1500年以来,第一个灭绝的一个科,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长江白鱀豚被称为“长江女神”,江豚被称为“微笑天使”,同样都生活在长江流域,也都是中国特有物种。继白鱀豚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流域仅剩的鲸类动物。近40年,长江江豚数量一度急剧下降。20世纪90年代初,长江还有约3600头江豚,2006年就锐减至约1800头,到了2012年,仅剩下约1045头。三次长江科考统计的数据结果都是大幅下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包括王丁在内的很多科学家都担心江豚会步白鱀豚的后尘。

“只差一点,江豚就步了白鱀豚的后尘。好在,它赶上了好时代。”王丁介绍说。

江豚宝宝的啼哭声,带来新的希望

陈茜说,纪录片中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拍到江豚在野外产子的过程、第一次人工繁殖出雌豚、第一次听到江豚宝宝出生后啼哭声……

在湖北宜昌的江面上,一头怀孕的母豚出水频率越来越少,它的尾部被绳子缠住了。为了救援,长江黄金主航道紧急停航了12分钟。工作人员坐着小船靠近江豚,把缠绕在它尾部的绳子全部剪掉,母豚最终得以脱险。
或许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受伤的母豚离开了曾经惊扰它的地方。

虽然没有见到母豚,但让人高兴的是,有人拍到了母豚顺利产子的画面,这也是人们首次在野外拍摄到长江江豚产子的过程。

纪录片还采访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以及寻找到部分影像资料,挖掘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人豚情感故事。
在郝玉江的办公室里,放着几张江豚妈妈的照片。其中,他最舍不得的是江豚妈妈晶晶。

“晶晶是1999年从长江捕获的一头雌性江豚,曾经生育过两个孩子,淘淘和乐乐。”郝玉江介绍,2007年,有了淘淘出生的经验借鉴,乐乐的出生异常顺利。
郝玉江说:“我们好像觉得整个过程很顺利,但还是有些疏忽了。”一个月后,他发现晶晶的食欲越来越差,身体日渐消瘦,在无法探寻原因,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只能想到,用灌胃的方式给它补充能量。

“在操作过程中,灌胃,一下就死了。”郝玉江说起当时的场景,依然眼圈泛红,有些哽咽,“当时接到电话,被告知晶晶走了,我的眼泪唰就下来了。我们一解剖,前胃里面被水泥块、漆块塞满了。”
令很多网友感动的还有在湖北长江天鹅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母豚娥娥猝然离世,留下了仅两个月的幼豚萌萌。萌萌努力地将无法浮上水面的妈妈顶起来,即使自己呛水,也没有停止动作……

在希望和失望的交织中,科研团队不断摸索总结。2022年6月27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的福久顺利产下了一头雌豚,这是开展人工繁殖26年来,出生的第一头雌豚。

通过先进的声学仪器,人类首次听到了江豚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它的啼哭声和婴儿啼哭的声音很像。

郝玉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女宝宝,今天刚满9个月,网民起名‘小九九’(谐音小久久)。”

小母豚的出生,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郝玉江供图

江豚归来,只是开始

今年春天,鄱阳湖的水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长江江豚“最后的堡垒”,长江流域三分之一的江豚在此安家。

《江豚归来》中,摄制组通过跟拍记录鄱阳湖百年一遇的干旱,引出30年前中国开始探索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后,十年间,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从400余头增加至700余头。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自然保护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从30余头增加至100余头,成为世界上鲸类迁地保护首个成功案例。科研人员正在着手准备将天鹅洲的部分江豚放归长江。

印度的恒河豚、巴基斯坦的印河豚、南美的土库豚……迁地保护的中国经验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全球6种小型鲸类都在借鉴中国长江江豚的保护经验。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鲸类动物专家组的芭芭拉·泰勒说:“唯一可以看到野外种群和自然保护区种群的地方是中国。这里的科学家们很有远见,将迁地保护作为防止这一物种灭绝的预防措施。

当提到保护长江江豚的成果时,王丁说:“这得益于我们自身的坚持,我们没有放弃,当然,从更大的环境来讲,是得益于整个国家不断地发展。”

那么,接下来,长江江豚的保护该怎么走?王丁表示,“1249,这个数字令人鼓舞,这证明江豚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依然较少,极度濒危现状仍未改变,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