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运河超级IP,助力文化自信自强 “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在运河名城宿迁开讲

11月18日,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走进运河名城”系列在宿迁开篇,以“长河千里‘宿’繁华——以大运河视角看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为主题,举办了一场运河文化盛宴。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分别作主旨演讲。
活动现场成立了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协作联盟,上线“迁里运河”融媒短视频平台,发布《宿迁运河史》,启动“寻找运河记忆 共建美好宿迁”——2022水韵宿迁·大运河全国首届摄影大赛。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是积蓄千年文化势能的“超级IP”,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核与历史文化价值。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宿迁专场以大运河视角看中国文化自信自强,旨在讲好新时代运河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中道,扼二京咽喉”,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宿迁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近年来,宿迁市委市政府坚持系统谋划、精心组织推进、聚力打响品牌,围绕“一带一核四组团”的规划要求,着力打造“文化+生态”建设典范和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样板,让千年运河文脉生生不息,奔涌长流。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走进运河名城系列首站选在宿迁,为促进运河沿线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必将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江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起源地所在省份,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主流媒体责无旁贷。近年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持续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挖运河文脉、传播运河文化、讲述运河故事,彰显了主流媒体的担当,先后推出“新年走大运”活动、“行走运河十一城”新闻策划、“千问千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传播行动等,广受关注和好评。活动现场,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为戴斌、刘士林两位专家颁发了“‘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特聘专家”聘书。

“没有人间烟火的关注,文化不可能传得开、留得下。”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作《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国家战略与宿迁担当》主旨演讲。他表示,万丈红尘最温暖,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就是家国天下和人间烟火的有机统一。
大运河延绵千年,连接了南北,滋养了一方文化。如何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是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时代必答题。戴斌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找到大运河面向未来的场景,让游客与大运河沿线城市居民一道去体味历史、分享现在。“繁华不只为追忆。我们应当在保护的前提下,走向更加辽阔的未来。”他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要有家国天下的格局,也要有人间烟火。相对于山水林草等自然资源和遗址遗产等历史资源,源于生活、面向当下的文化,对民众的吸引力更大。在戴斌看来,人们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需求,是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方向,也是国际社会想要看到的中国大运河。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相继提出和建设,在大众记忆中日渐远去的千年运河,正迎来“世纪复苏”。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带来《通波千里,灯火万家——中国大运河城市故事》的主旨演讲。
中国大运河,上下2500多年,绵延3200多公里,哺育沿线35座城市。大运河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更是一部运河城市发展史。刘世林认为,当代中国大运河文化建设,主要取得三大标志性成果:一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二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三是《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印发,大运河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与大运河一起成长起来的运河城市,不仅是运河文明成果和文化创造的主要策源地,同时也是传统运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存储库。运河沿线城市因运河而互联互通,活动现场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协作联盟正式成立,来自宿迁市、德州市、聊城市、苏州市、常州市、扬州市、淮安市等大运河沿线城市代表共同参加了启动仪式。为宣传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宿迁故事”,深入挖掘、生动呈现大运河宿迁段的前世今生、历史文化、人文底蕴、时代风采,提升大运河文化品牌影响力,宿迁市重点打造的“迁里运河”融媒短视频平台启动上线。一部运河史,几乎贯通整个宿迁城市史。由宿迁市委宣传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共同编撰的《宿迁运河史》,在活动现场正式发布。助力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寻找运河记忆 共建美好宿迁”——2022水韵宿迁·大运河全国首届摄影大赛开镜,随后来自全国的摄影爱好者在宿迁将进行沿线采风创作。运河之水沟通南北,运河讲堂融通八方。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旨在把古老的运河文明讲给年轻人听,把中国的运河故事讲给世界听,把丰富的运河内涵讲给未来听。除了现场观众,还有百余万读者通过交汇点新闻、新江苏、紫牛新闻、爱南京等客户端,央视频、新浪、新华日报视频号、微博、抖音等平台观看了现场直播,共享文化盛宴。主旨演讲的相关内容还将做成系列短视频,全网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