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姚建萍建议:设立大运河“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特区”

大运河沿线非遗众多,百花齐放。怎样系统性、全方位地保护与展示?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兼)、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带来了一份建议:把“大运河文化带”设立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特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截至目前,我国共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4个,涉及省份17个。

大运河文化带属于一个跨区域性带状文化生态系统。南京师范大学非遗管理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调研发现,运河沿线非遗数量众多,各地有传说故事、戏曲、曲艺、文学、艺术、美食、园林等,与漕运有关的花会、庙会、河灯、舞龙、高跷、号子、民谣、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渔具制造技艺等,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如淮扬菜、苏绣、吴歌、吴桥杂技等,它们都是大运河特色显著的文化符号。

姚建萍建议,创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特区,这是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升级和创新,有利于维护运河沿岸社区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提升沿岸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协同水平,形成多样化的文化生态廊道。建立“一特多区”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体系。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特区”内,鼓励各级地方政府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条件成熟后,批准成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坚持统一规划和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差异有序的原则,设立不同的区域文化生态保护区,促进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等多重区域文化在大运河的波涛中聚汇融通。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特区”打造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高地和中华文明精神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