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乐宫“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展上新

“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黄河在风陵渡掉头向东,流经山西芮城永乐宫,浩浩荡荡,南去的拐点即是大运河。

9月30日,《观妙入真——永乐宫的传世之美》特展即将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171件(组)传世精品将展现永乐宫瑰丽神秘的壁画与煌煌壮美的建筑。

重磅文物齐聚

三清殿琉璃鸱吻首次展出

作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化遗产”系列的首展,特展将从煌煌巨制、壁上丹青、遗珍重光、观妙入真四部分,讲述永乐宫的传世之美。

永乐宫南临黄河,北依中条山,是珍贵的黄河文化遗产,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
在展出的171件(组)传世精品中,涵盖了永乐宫的建筑、壁画、雕塑等珍贵艺术及大量的迁建资料,重磅文物齐聚,还有一些展品是首次对外展出。
展厅中,一件长17米、高3米的琉璃构件格外引人注目。这件“大家伙”,正是永乐宫三清殿的琉璃鸱吻及正脊。
鸱吻的整体造型像一条巨龙盘曲,红泥作胎,孔雀蓝釉色,鸱吻张口吞脊,怒目圆睁,炯炯有神,脊身花束艳丽,釉面斑驳,釉色以黄、绿、蓝三彩为主,是元代琉璃的上品之作。
三清殿五彩脊身的华美之势,也开创了后世堆花脊简的先河。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三清殿琉璃鸱吻及正脊是首次展出,千万不要错过。
20世纪50年代,永乐宫整体搬迁时,在重阳殿屋顶西端的鸱吻中,发现了一卷《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这卷近3米长的残经也在本次特展中展出。它是宋金时期的印刷作品,存世稀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八棱形线刻人物纹石灯台同样是本次特展的重磅展品。现存灯台分为两层,底层灯台是八棱形,高90厘米,直径35厘米,刻有15个跪像,均为李氏宗族男女。第二层灯台高28厘米,直径40厘米,有线刻跪像16人,均有官职及姓名。
据灯台所刻文字记载,这个灯台是李思诲等14人奉李隆基之命,于唐天宝五年(746年)正月建造的,原来摆放在当地一座道观的天尊堂前。

沉浸式订制壁画服饰

新展好看又好玩

永乐宫以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闻名中外,可这些不可移动文物该如何在特展中展示呢?
特展在展陈形式上,做出了许多全新的尝试。通过音频、视频、图片、3D扫描等多种手段,从艺术、文物保护、科学、美学角度展开对展览的深度解读。
你可以在“华服瑞章”永乐宫壁画纹饰沉浸式体验空间,玩一把沉浸式私人订制壁画服饰。
你可以放缓脚步,看一段青绿山水动画,体会永乐宫壁画的绘画特点。
你也可以通过App刷一刷“永乐宫壁画的朋友圈”,了解永乐宫壁画与同时期世界壁画及海外流失晋南画派壁画的内容。
特展在传统历史、艺术的整体氛围中融合现代设计的理念,真的是好看又好玩。

35米高超大主海报里

藏着文物保护的故事

在新展上新之前,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便在南广场挂起了开馆以来最大幅的展览主海报。高35米、宽14米的巨幅海报,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海报上所用图案,是三清殿栱眼壁升龙花卉彩画。
这件彩画以青绿色铺底,用沥粉贴金工艺突出整条游龙。游龙穿行于花卉之中,龙头扁长,龙脖细小,张嘴吐舌,四爪开张,是永乐宫传世之美的代表力作。
为什么选取这件展品放在主海报上?因为它不仅是永乐宫传世七百年的缩影,也是十年搬迁的见证,它的背后藏着一段文物保护的动人故事。
1956年,因建设三门峡水利工程,处于工程淹没区的永乐宫需要整体搬迁到20公里以外的古魏城遗址。
迁宫,谈何容易?特别是壁画迁移,当时在我国无先例可循。经过周密研究,最终确定了壁画迁移方案是临摹、揭取、修复。
中央美院组织临摹壁画的同时,古代建筑修整所对永乐宫彩画和栱眼壁进行了临摹,至1958年12月,共临摹彩画和栱眼壁52张。
1959年,山西省永乐宫迁建委员会正式成立,制定了详细的壁画揭取工作方案。永乐宫壁画以人物为主,排列密集且间距不等。如果按照平均切割的方式,虽然便于运输且缩短了工时,但无疑会对壁画人物造成割裂。
最后,出于对壁画最大限度的保护,人们采取了不均匀切割的方法,栱眼壁也同样是随形锯开的。
从1962年下半年起,人们又耗时近4年,才完成全部壁画的加固和复原。整个迁建工程到1966年结束,前后历时近10年。
由于祁英涛先生在“关于永乐宫建工程的建议”中提出,要“改变以前的习惯做法,采取复制品安装”,所以到永乐宫迁建工程基本完工时,栱眼壁被存放在永乐宫壁画库房里。1983至1985年,修复后的栱眼壁归安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