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了几百年,《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节气吗

说起宋代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可谓是妇孺皆知。它描绘了隋唐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汴河两岸商船云集、车马往来、行人熙攘的繁华景象。
但它画的是清明时节吗?这个问题从古至今已经争了几百年了。
有说“清明”当然是清明时节的,也有说是指政治清明的,还有说是指“清明坊”这个确切的地名。
清明时节将至,在赏传世名画的同时,不妨跟着文脉君一起看一看,几百年来,人们到底在争论啥?
“正方辩友”李东阳:
首次提出“清明节气说”
《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到底是何意,张择端有没有在画中留下一些文字介绍呢?
从这里入手,想都别想,因为张择端甚至都没有在这幅画上署名。第一个将《清明上河图》和张择端联系在一起的人是金人张著。
                                                     张著跋文
在北宋灭亡近60年后,张著于大定丙年(1186)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他也是第一个在这幅画上题跋的人。来看看他的跋文都写了啥: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按《向氏评论图画记》,《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跋文中首次提到了张择端,也出现了关键词“清明”。但细细读来,“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中的“清明”虽然词意确是清明节,但所说的却是他的跋文写于清明后一日,与画作本身内容并无关联。《江苏文库·精华编》之《范仲淹集》中,也有“乾隆甲午清明后一日”这样相同的表述。
第一个站“清明节说”的,当属明代内阁首辅李东阳。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多个收藏家之手,共有13人留下14个题跋,其中李东阳留下两个。
李东阳写了一首长诗,开篇即是“宋家汴都全盛时,万方玉帛梯航随。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士女携童儿。”
                                                       李东阳跋文
其后的诗句中,也有“花棚柳市围春风,雾阁云窗粲朝绮”“笙歌在楼游在野,亦有驱牛种田者”等句,包含着春天的元素。
诗中的“清明上河俗所尚”是什么意思呢?李东阳又在另一个题跋中解释道:“上河云者,盖其时俗所尚,若今之上塚然。”
                                                  李东阳跋文
意思就是,上河是那个时候的风俗,就像明代上坟扫墓一样。这句跋文坐实了李东阳的观点,他算得上是“清明节气说”的一号辩手。
清代康熙帝应该也是赞成这个观点的,他在诗《题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写道:“天津桥下水粼粼,柳外盘舟夹画轮。想见汴京全盛日,春游多少太平人。”可见,他也认为画中皆为春景。
当代历史学家周宝珠也是“清明节气说”的拥趸,他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画中树木
周宝珠观察到,画中有树170多棵,柳枝细而柔和,柳叶繁而嫩绿,而其他杂树有的刚发新芽,有的还未发芽,这应该是清明节前后的景象。
同时,《清明上河图》着力描绘了汴河漕运的图景,按规定,官府第一批运粮船正是于清明节进入汴河。            
                                                   汴河漕运景象
“反方辩友”王世贞:
于禁烟光景亦不似
事实上,就在李东阳提出“清明节气说”的明代,已经有人站出来对此表示质疑。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认为,《清明上河图》所绘景物“于禁烟光景亦不似”。
“禁烟”指的就是清明寒食时节民间禁烟的习俗。王世贞在《江苏文库·精华编》之《艺苑卮言》一书中,也曾提到“禁烟”一词,有趣的是,这个词语正是出自李东阳的诗中:“献吉有《限韵赠黄子》一律云:禁烟春日紫烟重,子昔为云我作龙。”献吉,是李东阳的字。
但仔细看《清明上河图》,你会发现,画中并未禁烟,甚至还有正在烧饭的船夫。
                                                 船夫正在生火做饭
于是在1981年,历史学家孔宪易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不仅质疑“清明节气说”,还推测画中实际上是秋景。
他发现,画卷上有人赶着驮着木炭的驴子进京,推测这些木炭是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

                                                 驮着木炭的驴
郊区农家小院里的石磙还未下架,可能是刚刚打过秋成。
                                             石磙还未下架
街上的小店在出售新酒,而中秋节有饮新酒的习俗。
                                              小店在出售新酒
还有扇子、草帽、西瓜等物品的出现,以及画中人物短袖衣衫的打扮,皆指向夏末初秋。
                                   商贩正在售卖“西瓜”,旁边有人执扇
孔庆赞与父亲孔宪易持相同观点。在《江苏文库·精华编》之《喻世明言》的《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一文中,冯梦龙曾记有宋代权臣贾似道在清明时节所写下的一首诗:“寒食家家插柳枝,留春春亦不多时。人生有酒须当醉,青家儿孙几个悲。”可见宋代清明节,门上插柳、上坟扫墓是典型的习俗。
可孔庆赞发现,画中郊外无一人上坟扫墓,房屋上无一家插柳。
                                    王家纸马铺门可罗雀
而且,在清明节时,纸马铺的生意应该最为红火,可画中的王家纸马铺却冷冷清清,没有一个顾客光顾。
政治清明还是清明坊?   
“清明”词意大猜想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清明节气无关,那这个词又代表着何意呢?
《后汉书》中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之句,明代焦竑也在《江苏文库·精华编》之《焦氏笔乘》中提到“必遇清明之世”。可见,“清明”也有政治清明的意思。一些学者认为,张择端以“清明”入画名,是为了称颂“太平盛世”。
主张“秋景说”的孔宪易先生则认为,“清明”指的是汴河流经的清明坊,画中之景也正是此处。
北宋时,清明坊是东京城内外规模最大、最有名的坊,有“东京第一坊”之称。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张择端就是实打实的写实派,所绘正是清明坊的实景,来代表东京城繁华的市井生活。
还有两幅《清明上河图》
画的是苏州?
其实,《清明上河图》不止这一幅。
明代画家仇英曾参照张择端的构图形式,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但他画的是他所生活的明代苏州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仇英所画人物超过2000人,屋舍井然有序,阁楼金碧辉煌,画出了苏州城的繁华热闹。
到了清乾隆年间,多位宫廷画师又合作完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图》,也是以苏州城为蓝本,称为“清院本”。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除了宋本、明本和清院本,明清时期,有不少《清明上河图》赝本诞生。相传,“弹幕鼻祖”乾隆就曾经错把“弹幕”题在了赝本上,也使得真迹“逃过一劫”。
画名何意是谜
诸多版本是谜
就连张择端本人都是一个谜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谜团
给《清明上河图》蒙上神秘面纱
才使它更具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