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博物馆 | 云上追寻“漕运通济”

北京市通州区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它因“漕运通济”得名,是历史上交通要冲和漕运仓储重地,明清时期,更是有着“万舟骈集”的热闹场面。千百年来,运河文化已经深深刻入了通州的基因之中。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正式上线中国大运河平台VR博物馆栏目,相约云端,一起追寻通州历史,探索漕运故事。

一把扇子
暗藏200多年前的漕运密码

军粮经纪密符扇是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上弧宽52.5厘米,下弧宽22厘米,纵长17.5厘米,制造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
博物馆展览策划人郝一航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把扇子目前全国仅发现一件,非常珍贵。

在这幅扇面上,写着的不是名家书法,也不是画家名作,而是100个奇怪的符号。有的看上去像个鱼钩,有的看上去像龙卷风,有的看上去像两撇胡子……每个符号下面还配有几个小字。
让人看不懂的扇面,是用来做什么的?郝一航说,这幅扇面其实是200多年前的漕运“密码本”。

清代,通州是水陆交通要塞,更是紫禁城的粮食补给站。乾隆年间,这里设有中、西两座粮仓。来自南方的粮食沿着大运河北上,在进入粮仓前需要经过层层检验。其中,负责按照规定对漕粮进行的质检人员就叫“军粮经纪”。
军粮经纪验收漕粮时很有讲究,他们不仅要看重量,还要判断粮食的成色。据说,有经验的经纪官只要抓一把米,就能判断它们的湿度,决定需不需要进行晾晒。
检验完全合格后,军粮经纪们才会用竹炭在粮袋上写下代表自己的符号,证明粮食可以入库。这些符号造型各异,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来道理,需要靠军粮经纪密符扇来破译。

郝一航透露,为了保密,军粮经纪密符扇的数量很少,而且都掌握在总经纪官手中。“如果以后坐粮厅官员或者巡查御史抽查漕粮时发现有不合格的,就可以根据上面的符号找到经纪官,有效地避免了验收中收受贿赂以次充好的行为。”
图片
百枚铜铃
见证运河边的辉煌与战火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
清代诗人王维珍的一句诗,既写出了当年通州运河的繁忙,还点出了通州运河边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物——燃灯塔。
燃灯塔也被人们称作通州塔,它矗立在运河西岸,始建于北周时期,历史上曾是通州古城最高的建筑物。过去,沿着京杭大运河从南方来的船运工人,远远望见这座古塔,看到塔顶铜镜反射出的光,就知道通州已近在眼前了。
1400多岁的燃灯塔上曾有2000多枚铜铃,这样的数量可以说全国少见,也是燃灯塔的特色之一。

1985年修缮时,由于有些塔铃已经损坏,工作人员们就把它们替换下来。据了解,换下来的100多枚塔铃现在被收藏在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里。
“这些塔铃大多是清代的,由信众们捐献而来,所以大小、样式各不相同。”郝一航说,不少塔铃上都刻着字,写明捐赠人的姓名和籍贯,寄托着他们的美好期望。
时光荏苒,燃灯塔上的塔铃,曾见证了大运河上舟船繁忙的盛况,也曾遭遇过战火洗礼。

郝一航介绍,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枚高12.1厘米、口径11.2厘米,刻着“修塔僧照盛”5字的塔铃,它身上有一个明显的弹孔。而这个弹孔正是八国联军入侵通州时,用洋枪击断塔铃挂钩时留下的痕迹。
图片
京鲁段运河的“古早写真”
从日本辗转回国
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里还有一张京鲁段运河的“古早写真”,是一张清代雍正年间的《京鲁段运河源流图画轴长卷》。郝一航介绍,长卷的作者是山东济南府章丘县的河工张为衡,相当于我们今天水利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

这幅图长745cm,宽50cm,重0.53kg,在运河地形图中算是体量较大的。画卷上面描绘了从山东台儿庄到北京段运河流域内的600多个点位,有桥梁涵洞、闸坝城池、水源山峰……是一份很形象的档案。
虽说图上的一些城池河道已经消失在历史中,不过其中的重要节点位置,几百年来仍未曾改变,现在依然能按图索骥找到踪迹。

《京鲁段运河源流图画轴长卷》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它曾一度流落日本,至今长卷的最后还能看到用日文书写的一段文字。国人在日本发现它后,就将它收藏并带回国,经历几番辗转,最终才在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落户”。
据郝一航他们研究,长卷很有可能是被日军掠走,成为研究华北地区运河沿线地形、河流、水利等方面的地图依据,为他们的侵略计划做参考,后来更是作为一份重要资料被带到了日本。“这段曲折的经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幅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