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

4月24日至25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等承办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相关司局,大运河沿线8省(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代表参加会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关强肯定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修缮展示、环境整治、宣传推广以及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强调要对标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重点、难点、焦点问题,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各地近期要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调查认定,提升保护级别;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持续实施文物保护修缮,推进跨部门协同;健全规划体系,细化落实管控要求;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实时监控处置,推动信息共建共享;提升世界文化遗产展示水平,加快推进枢纽遗址展示;探索乡村文物和线性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模式,探索建设文物主题游径;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宣传我国大运河保护成果和保护理念;完成江苏重点建设区建设任务,形成一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示范案例。

打造“水韵江苏”美丽中轴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以《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 打造“水韵江苏”美丽中轴》为题,进行了发言。他总结了2017年至2023年以来,大运河江苏段的相关工作情况。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发祥地,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更高站位

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走在前列

拾峰说,江苏主动担当作为、创新政策举措,以更高站位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走在前列,把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典范,助力大运河江苏段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建设示范样板。

这些年,江苏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省长分别担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全省上下把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统筹推进,形成了高位协同、上下联动、统筹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格局。

针对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于2019年率先公布《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提出涉及大运河的建设项目要全面落实遗产影响评估和考古前置。加强运河周边环境管控,在全国率先出台《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和沿线8市实施细则,明确将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列为管控依据。淮安、扬州、苏州等市先后制定出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相关法规条例,无锡市制定出台梁溪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

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编制《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各市也分别制定出台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拓展运河遗产研究视野,以运河水系为脉络规划遗产保护传承空间布局,将通扬运河、串场河、盐河、胥河等重要运河支线纳入规划范围。

组织完成《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实施情况评估,启动规划修编工作,推动大运河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及管理控制要求优化完善,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

更实举措

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保护

江苏引导各地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确保大运河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彰显大运河文化的文明价值和时代价值。

全面摸清运河遗产资源底数。提升重要运河遗产保护级别,将淮安板闸遗址、扬州隋炀帝墓和镇江京口闸遗址等新发现运河遗产推荐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和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建立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逐步推进沿线八市监测平台更新改进,实现省市平台数据互联互通。

深入开展运河遗产考古研究。结合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统筹大运河沿线相关考古研究力量,深化运河遗产考古调查和研究阐释,组织实施淮安清口遗址、镇江京口港等大运河运口,宿迁段沿线河工遗存等考古调查和研究项目。支持无锡鸿山墓群、扬州城遗址等运河沿线重要遗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支持徐州汉楚王墓群等运河沿线大遗址保护,研究制订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范,将大运河遗产作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重点。

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持续推进运河遗产保护工程。“实施大运河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连续多年被省政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2017年以来,大运河里运河故道保护展示、洪泽湖大堤信坝遗址保护修缮等16个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给予宿迁龙王庙行宫、淮安板闸遗址、苏州盘门等39个遗产保护项目经费支持。
                                                      高邮里运河故道

                                                   苏州盘门

整治提升运河沿线环境风貌。通过大运河常州城区段交通疏导、宝应段沿线砂石场整治归并、苏州段山塘街风貌整治、无锡段环城古运河提升改造、宿迁段闸西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等遗产环境整治项目,将运河遗产保护工作融入城乡建设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

                                              山塘街风貌整治

更大力度

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传承弘扬

鼓励支持运河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展示利用体系,使大运河江苏段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东方神韵的重要窗口。

支持鼓励运河遗产活化利用。多角度挖掘和展示大运河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探索运河遗产活化利用的有效路径和方式方法。苏州市以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为依托,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和利用融合发展新模式。扬州突出盐商文化遗存,建设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等一批高水平场馆。常州围绕“运河五号”等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打造沿大运河工业遗产长廊等。

培育打造运河文化地标。在国家文物局指导支持下,高标准建设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持续策划推出有特色、有影响的大运河文物系列专题展览,鼓励运河城市博物馆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立大运河文化专题展厅。依托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更新,支持苏州平江路、无锡清名桥、常州青果巷、镇江西津渡、扬州东关街、淮安都天庙等运河特色街区,同里、惠山、邵伯、河下、窑湾等运河名镇,建设主客共享运河文化空间,呈现当地运河遗产魅力。

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为江苏“美丽中轴”的目标要求,结合全省“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空间布局,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征集发布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集中推出“运河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支持苏州“运河十景”、扬州“运河十二景”、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等彰显地域特色、引领性强的重大项目,推动运河文旅融合发展。

加强运河遗产宣传推广。自2019年起,立足大运河全域,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先后在扬州、无锡、苏州成功举办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累计47.6万人次走进现场,线上受众超8.2亿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连续十五年在扬州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并升级为部省联办,全力打造新时代运河文明互鉴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