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馆国宝“总动员”,南博推出跨年大展“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

距今30万年的打磨石器、6000岁的七孔石刀、5000岁的刻符玉璧、2500岁的吴王夫差剑……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着18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长江下游从江西九江至上海吴淞口,阳光雨水充沛,气候温润潮湿,物产资源丰富。

长江下游文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有些什么故事?年末岁初,南京博物院推出了跨年大展“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展览集结了10家单位约250组(件)文物,通过4个部分,向观众展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文化高峰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物证,以及当下城市文明的斑斓光影。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本次跨年大展将持续到3月31日。

10家单位250组(件)文物展示“长江万古流”

走进展厅,就仿佛一脚跨进了历史长河。江苏金坛和尚墩遗址出土的一组打制石器,距今30万年,粗看是普普通通的石块,细细观察,可以看到表面有明显的加工和使用痕迹。

一个独立展柜中,只放了一枚花生米大小的陶片,它经700℃高温烧成,已经1.1万岁,来自溧水神仙洞遗址,是迄今为止江苏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件陶制品……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告诉现代快报记者,“1989年,南博曾举办‘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这是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次创新实践,影响深远。33年后的今天,我们响应国家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号召,再次策划长江下游文明展,是向南博的前辈们一次致敬。”

这次跨年大展分江水天上来、万水千帆过、何处是江南、共饮一江水4个部分。除了南京博物院外,还集结了安徽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镇江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常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仪征博物馆、张家港博物馆、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等,一共10家单位250组(件)展品。其中,一级文物有60件左右,可以说是一次国宝大聚会。

在展厅,你会遇见镇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凤纹尊、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吴王夫差剑、南京博物院的18件镇院之宝之一金蝉玉叶、常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安徽博物院的御园图集锦墨墨模……

南京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策展人田甜介绍:“本次特展筹备近一年,邀请了多位专家作为学术顾问,如曾经参与过1989年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的张敏先生,为本次展览提供建议。”

看点

【食器】

七孔石刀、冰酒器……再现先民的诗意生活

远古时期,长江下游的先民吃什么,他们的生活如何?展厅中炭化稻米、石刀、狩猎纹陶罐,再现了先民们的生活。

炭化稻米是溧阳神墩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6000年之间,黑黑的、小小的。这说明,当时长江下游的先民们已经过上了打渔、耕作的田园生活。

先民们的刀具则很“智慧”。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出土的七孔石刀,周身磨光,双面刃的石刀,刀背附近横列圆孔7个,以便穿绳加固于柄上。
图片
狩猎纹陶罐再现了先民神勇的狩猎技艺。野猪已经被狩获,小鹿则在狂奔中,小鹿身后是像箭一般飞去的树枝。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刚说:“这次展览把我们这些年来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进行了转化,尤其是这些年来江苏正在做的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向公众进行展示和普及。”

进入战国,长江下游人的生活开始诗意而浪漫。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国贵族墓出土的原始青瓷冰酒器体现了战国时期,江南人已经享受到了冰酒的高雅生活。田甜介绍:“古人把冰酒器置于承盘之上,使用时在承盘内放置冰块,在冰酒器物内加水,冰酒器小孔内放置酒杯,冰降水温,水降酒温,一杯美酒摇身一变就成了解暑的夏日冰饮。”

而到了清代光绪年间,达官贵人们的菜盘精致又风趣。景德镇民窑粉彩瓷鱼形温盘和鸭形温盘,菜可以根据内容摆放在相应形状的餐盘上。这让享用者更有食欲。

【工艺】

南宋漆奁、明代金蝉玉叶,体现江南高超技艺

自古以来,江南的工艺技术都以精工细作享誉于世。

常州武进区出土的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漆奁,是存世的实物奁盒中优美雅致的代表,也最能体现江南人的精工细作。

漆奁呈十二棱莲瓣式筒状,由盖、盘、中格、底格多层扣合而成,合口处口沿均镶包银扣。盖面为戗金仕女消夏图,描绘了二主一仆漫步纳凉的场景。两位主人着襦裙背子,梳高髻,长裙曳地;一持折扇、一抱团扇挽臂喁喁私语;侍女手捧玉壶春瓶恭立一旁;左侧放一绣墩,四周以假山、草木、花卉加以点缀,突出了时令气息。整个画面清新优雅,充分体现了宋代人物画的意蕴。奁身四周十二棱间刻着荷花、牡丹、梅花、山茶、莲花等六组折枝花卉,构成宋代流行的“一年景”纹饰。

田甜说,这件漆奁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一级文物,也是常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备受观众喜爱的金蝉玉叶这次也亮相了,它是南京博物院的18件镇院之宝之一。细细看去,一只栩栩如生的金蝉栖息在晶莹润泽的玉叶之上,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好像正在鸣叫;羊脂白玉琢磨而成的玉叶则玉脉分明,洁白无瑕,将金蝉微微托起。这件金蝉玉叶可谓是明代中期的杰出之作,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件,把江南文人匠心与文心的交融,体现得淋漓尽致。

【交流】
鎏金铜犀牛、驯犀俑,展现贸易的发达

镇江府制造的城砖在安徽出土,制作于广东地区的锡一品锅在江南地区被使用,安徽的繁昌窑、福建的建窑都在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出土……展览展出的许多物品都有异地流通的属性,生动地展现了江南地区物质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发达。

2200多年前,江苏有大象、犀牛、鹿吗?答案是有的。这次展览,汉武帝哥哥、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的一系列文物也相应展出。最让观众喜爱的是鎏金银铜象、驯象俑和西汉的鎏金铜犀牛、驯犀俑。大象个子高大和小小驯象俑形成鲜明的对比,犀牛口部微张,双耳竖起,看上去有几分俏皮可爱。田甜说:“犀牛是产于热带地区,这些俑体现了江都国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早在西汉时期,便与犀牛产地之间存在物质文化交流。”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一张清代的《海关出口茶照》,记载了一位苏州茶商去东北销售茶叶的凭证。还有一张《合伙开店合同》,记载了徽商在无锡开店的事宜。

在展出的《康熙南巡图(第七卷)》上,展现了康熙南巡途经无锡到苏州的这一段,这幅图非常直观地再现了当时的水系交通状况和沿岸老百姓的生活面貌,体现了当时贸易的发达。“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长江下游地区不愧是全国经济文化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