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城市记忆:常州老城厢里的秋味

2020年09月01日 11:12:38 来源: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天空风轻云淡,原野一片丰收,如此良辰美景,自然也少不了美食的陪伴。

  常州老城厢的人们,一向秉持“不时不食”的传统。秋来之际,总享受着专属于常州的秋天味道。

  “咬”秋

  在常州老城厢,有着“立秋多食瓜果茶”的说法。立秋当天,人们会“咬秋”,就是吃西瓜,因为立秋后气温下降,肠胃对西瓜这类寒凉食品的耐受力下降,因此在立秋当天抓住机会大饱口腹,此后就得少吃了。

  立秋过后,水果大量上市,再加上秋季凉爽干燥,容易上火,于是老城厢的人们就选择多吃那些具有清热去燥功效的水果。

秋日蔬果

  例如秋梨,吃口水嫩、梨肉香甜可口、饱满多汁,具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化痰止咳等功效;

  又如桃子,秋天的桃子属于“晚桃”,吃桃是“补秋膘”,秋天食桃既体现了补虚防燥的食疗理念,又表达了人们丰收的喜悦,预示着“生活甜美美,日子乐淘淘”;

  再如荸荠,《本草纲目》中记载:“主消渴痹热,温中益气,下丹石,消风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清热、解毒、去燥”,是可以生吃,也可以作炒菜配料的时令佳肴……

  此外,葡萄、柿子、石榴、香蕉、龙眼、柚子等水果也是老城厢人常常食用的水果。

  除了食用大量水果,老城厢人还习惯于喝茶来预防和缓解秋燥。传统中医认为,秋燥不同于上火,需以“燥症宜柔润”之法化解。通过品饮红茶、绿茶、花茶等不同的茶品,可起到柔润去秋燥之功效。

  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俗称“八月半”。

  这天早晨,老城厢人会吃“糖芋头”,放上红糖和桂花,甜糯香滑,美味可口。

  中午吃“咸腻头”(菱腻头),其中的“菱角”寓意着小孩子聪明伶俐。

  晚上吃“亮月饼”,“亮月饼”一般都由人们自己制作,将面皮包馅心后用油煎烤成圆形,像圆圆的月亮。

中秋祭月

  老城厢人在中秋节还有敬月、赏月、走月的习俗。

  敬月,也称供月、斋月,就是在庭院中能见到月亮的地方,摆设香案,供菱藕、月饼,烧香斗,斋祭月宫。敬月时,女子跪拜月中的嫦娥,祈求福祉,男子一般免俗,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大人们还会给小孩子们讲嫦娥奔月、贵妃醉酒、月下追信等故事,以示在拜月时能“天门重开”,免受灾害。

  敬月结束后,一家人开始分食月饼,边赏月边食月饼。大户人家会设宴饮酒赏月,招待亲朋好友。晚饭结束后,人们会外出赏月,此时的小孩最开心,他们还有一项“走月”的活动,就是手拿一块月饼,边走边吃,在皓月当空、秋风送爽的夜晚,穿行在街头巷尾,跟着月亮走。

  登“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老城厢的每个家庭都要吃重阳糕,这个习俗从古到今一直没变。

  老城厢人做的重阳糕,一定要有蜜枣、松子、大栗、莲心、红绿丝、茭白丝、芝麻等,还有用豆沙作馅心的,这样共有八种配料,它们之间各有寓意:蜜枣象征着生活更加甜蜜,松子、大栗、芝麻可以增加香味,红绿丝象征生活美好多彩,茭白丝和糕放在一起就有“茭(高)糕(高)在上”之意了。

重阳登高

  一块重阳糕演绎了一段民俗风情。只因“糕”与“高”谐音,重阳吃糕以示高高在上,仕途发达;学习进步、有所提高;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事业有成,人往高处走;善于交友,高朋满座;前程万里,高瞻远瞩:胸有雄略,登高望远等。提到“登高”,旧时常州城无山,人们便去东郊的文笔塔“登高”,一是人往高处走,二是文昌星高照,子孙后代能更好地成为读书人。

  品蟹

  俗话说“清明螺,端午虾,重阳过后八只脚”,其中,“八只脚”就是指螃蟹。每到秋高气爽,体肥肉丰的螃蟹就是老城厢人最惬意的美食享受。

秋后螃蟹

  老城厢的人吃蟹很有一套,除了清蒸、水煮这种常用的吃法,还有“醉蟹”“蟹粉豆腐”“腻蟹糊”等多种多样的吃法。

  “醉蟹”是常州方言中对浸过高度酒的螃蟹的普遍叫法,经过浸泡的螃蟹肉质细嫩、味极鲜美、酒香浓郁,尝一口,真是“乖乖!眉毛也鲜咯格连弯!”

  在民间,最常见的吃法还要数“蟹粉豆腐”。旧时,一到蟹季,老城厢人都有熬蟹油、蟹粉的习惯。蟹油、蟹粉是将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提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春节,人们用白嫩的豆腐和蟹油一同入菜,做成“蟹粉豆腐”来招待客人,“蟹粉豆腐”也被称为“金玉满堂”,有了这道寓意吉祥的美味佳肴,宾主间的情谊也就更为浓厚了。

  “腻蟹糊”更是人们喜庆宴席、逢年过节的饭桌上,少不了的羹汤佳肴。此菜选用新鲜蟹黄蟹白,配以昂公、笋尖、香菜等时鲜佐料,取众鲜的精华勾调烹制而成,不仅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具有较高药用价值。有诗云:“执杯持蟹螯,足了一生事”,足可见“腻蟹糊”的魅力之所在。

  四季交替,老城厢中的秋味有的正慢慢消失,有的历经岁月洗礼成为了味蕾经典。但相同的是,这些秋味都承载和装饰了人们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