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最早地方菜可追溯到汉代辞赋家枚乘的《七发》

2021年11月19日 21:40:19 来源:新华日报

  11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公布新一批49个城市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江苏淮安成为我国继成都、顺德、澳门、扬州之后第五个获得“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城市。

  众所周知,鲁菜、川菜、粤菜和淮扬菜是我国的四大菜系。作为淮扬区域的核心城市,淮安又是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古老的淮安何以能成为“美食之都”,在漫长的岁月中又演绎了哪些活色生香的美食记忆呢?

 

流经淮安的京杭大运河,对淮安地方菜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视觉中国供图)

  汉代辞赋里,最早的“淮安美食”

  在“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出版的《江苏文库·研究编》中,江苏13个设区市的地方文化史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较早出版的《江苏地方文化史·淮安卷》(顾建国主编)开辟单独一章“美食文化”,全面系统地介绍淮安的美食源流。

  “淮安以精彩的肴馔菜点在中国的美食地图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江苏地方文化史·淮安卷》作者之一、淮阴师范学院蔡铁鹰教授说。

  在蔡铁鹰看来,淮安优越的自然条件,对淮扬菜的形成产生基础性影响。“淮安地处江淮腹地,境跨中国南北气候的分水岭——淮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温和湿润。淮安是鱼米之乡,地势低平,湖泊密布,农牧渔猎皆适宜,盛产鱼虾海味、飞禽走兽和各种时鲜蔬菜,为淮扬菜提供大量丰富的食材。”

  从历史上看,淮安饮食文明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下草湾文化”时期,距今约四万至五万年。“下草湾新人”已发展出狩猎和用火的文明。在淮安区发现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炊具和餐具表明,饲养和渔猎在淮安先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早的淮安地方菜是什么样的?汉代辞赋家枚乘的《七发》给后人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其中的“饮食”与“游宴”篇描述了当时豪宴中的菜品和烹饪方法,“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抟之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臑,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鱠。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飰大歠,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活色生香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煎、熬、炙、烩等烹调法,以及调酱烂熊掌、细鲤鱼肉细丝等菜肴。

  枚乘正是淮阴人,《七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淮安地方菜的面貌。蔡铁鹰认为,其中的“笋蒲”颇值得注意,包括了淮安的特色食材蒲菜,这是江淮水网地带的特色水生植物,也是淮安名菜“开洋蒲菜”“蒲菜炖肉圆”的重要食材。

 

钦工肉圆

  淮白鱼,宋代“吸粉”无数

  淮安地方美食的发展,与淮安文化史的演进是同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韩信故里淮阴,他的诗句“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记录下“烹黄鸡”这道唐代淮安菜肴(发展到后世即淮安油鸡);到了宋代,对饮食文化深有研究的苏东坡酷爱淮安白鱼。他在《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中说:“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旅途中,老饕苏学士念念不忘这道淮安美食。

  同样喜欢白鱼的还有宋代诗人晁补之,在从隋唐运河南下途中,他对白鱼充满期待:“杨柳青青欲哺乌,一春风雨暗隋渠。落帆未觉扬州远,已喜淮阴见白鱼。”到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甚至专门为淮安白鱼写了首《淮白赞》:“淮白须将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违。风吹柳叶都落尽,鱼吃雪花方解肥。醉卧糟丘名不恶,下来酒豉味全非。饔人且莫供羊酪,更买银刀二尺围”。看来,杨万里对白鱼的烹饪颇有研究,他强调,产自淮河的白鱼,就要用淮河的水来烹煮,用江南水来煮就差点意思了。

  《江苏地方文化史·淮安卷》介绍,淮安白鱼出水后存活时间很短,必须立刻烹制。北宋首都汴梁(开封)距离楚州(淮安)遥远,皇族显宦吃不到新鲜的“淮白”,只能退而求其次吃用酒糟腌制的白鱼。《邵氏闻见录》中记录,“上好食糟淮白鱼”,这里的“上”,是指宋仁宗。

  令人惊叹的“全羊席”和“全鳝席”

  明清以后,淮安地方菜迎来了迅速发展时期,淮扬菜技艺日益登峰造极。蔡铁鹰认为,淮扬菜在明清形成体系,蔚为大观,与京杭大运河有密切的关系。南船北马,九省通衢,淮安是极其重要的运河城市,是集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漕船制造、漕粮储备、淮北盐集散的“五大中心”,被誉为“运河之都”。明清数百年间,管理运河和治理黄淮的机构设在淮安,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长期驻节此处,盐商巨贾、文人名士云集,盛馔侈靡之风大行淮上,相关饮食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最多时达数万人。此外,淮安地处四方物产汇集和南北交流的重要枢纽地位,对美食肴馔有兼收并蓄之便,也使得淮安菜不断创新发展,烹饪技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代徐珂所辑《清稗类钞》云:“肴馔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淮安菜肴求精、求细、求全。《清稗类钞》中对淮安“全羊席”和“全鳝席”的做法有详细描述,读了之后谁能不食指大动:“清江庖人善治羊,如设盛筵,可以羊之全体为之,蒸之、烹之、炮之、炒之、爆之、灼之、燻之、炸之。汤也、羹也、膏也、甜也、咸也、辣也、椒盐也……多至七八十品,品各异味”“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为之,多者可数十品。”

  淮安学者高岱明在《淮安饮食文化》中认为: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淮安菜“以长鱼席为龙头,全羊席、全鱼席为两翼,淮产名蔬佳馔与之相辉映的淮菜系列已基本完善”。而到了清末民初,国人将发源地相邻、风格口味相近的淮安菜、扬州菜合称为“淮扬菜”,后又发展成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首次盛宴就选用淮扬菜,被誉为“开国第一宴”。

 

淮安软兜

  吴承恩将“淮安蒲菜”写入《西游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将淮菜的风味特征提炼为“和”“精”“清”“新”四字。《江苏地方文化史·淮安卷》中则认为,淮扬菜以江湖河鲜为主料,制作精细,注重本味,咸甜适中,清鲜平和,南北皆宜,体现了“中和”的饮食文化韵味。

  《江苏地方文化史·淮安卷》中介绍,在文献中出现或者有谱可传的淮扬菜名菜名肴就有一千多种,出自淮安的经典菜品就有软兜长鱼、钦工肉圆、红烧狮子头、清蒸白鱼、炝虎尾、清炒蟹粉、大烧马鞍桥、银丝长鱼、虾蟹狮子头、开洋扒蒲菜等,传承的席面则有全鳝席、全羊席、全鱼席、运河船宴、漕运官府宴等。有趣的是,淮安很多美食与地名紧紧联系在一起,平桥豆腐、文楼汤包、安东(涟水)鸡糕、朱坝小鱼锅贴、盱眙龙虾、高沟捆蹄等,让食客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也记住了淮安一个个饮食名区。

  淮安美食不但美味,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清炒蟹粉,在《随园食单》中,清代文人袁枚就强调,炒蟹粉“以现剥现炒之为佳”;关于名菜“炝虎尾”,《清稗类钞》说:“淮安庖人之治馔,以熘炒著。其于鳝,普通之制法有三。一曰虎尾,专取尾之长及寸者,去其尖,加酱油调食之。”

  蟹粉干贝烩蒲菜、平桥豆腐等则承载着和梁红玉、乾隆皇帝等名人相关的传说。蒲菜虽早在《七发》中就已被记载,但相传它的扬名却是与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有关。梁红玉是淮安人,相传她当年随夫君韩世忠镇守淮安抗金时,发现蒲菜不但可食用,还清香甘甜、味鲜爽口,因此将蒲菜称为“抗金菜”。清代文人段朝端这样描绘淮安蒲菜:“艳说青泥坊底芹,少时下笔有余欣。春蔬那及吾淮好,入馔蒲芽不论斤。”另一位名气更大的淮安人吴承恩甚至将蒲菜写入《西游记》,八十六回中,被解救的樵夫款待唐僧师徒,端上几盘野菜,“油炒乌英花,菱科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看来蒲菜太好吃了,吴承恩也要让笔下的人物饱一饱口福。

 

平桥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