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平望:品味“运河味道” 传播美食文化

2021年12月20日 16:36:08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说到苏州吴江平望传统土特产,少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辣油辣酱”“冰雪糕”“麦芽塌饼”。这些著名土特产,与大运河饮食文化的浸润密不可分。

 

平望古镇

 

京杭大运河平望烂溪段

  比如始创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平望辣油辣酱。平望人本不吃辣,由于大运河的流经,水路通达,南来北往的宾客不绝,他们对清淡、精细、香中带甜的江南菜肴提不起兴趣,喜欢爽口的热辣鲜香。于是,平望辣酱“因运而生”,不仅抚慰了客商的胃,也将“辣”渗进了平望人的饮食。

 

平望辣酱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浙江,途经平望,吃过平望“兰云斋”的冰雪糕后,对这款雪白松软、清凉微甜的白色糕点赞不绝口,临行还命人带上一些供他路上享用。从此,平望冰雪糕名声大扬,成为南来北往的客商馈赠亲朋好友的首选礼品之一。

 

冰雪糕制作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到吴江调研江村经济。在平望调研期间,费老品尝了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麦芽塌饼后赞不绝口,欣然提笔写下“家乡美食,麦芽塌饼”八字条幅赠送给生产厂家。

 

费老题字“家乡美食,麦芽塌饼”

  除了上述“非遗美食”,平望“莺脰湖银鱼”“平望菱”“运河(烂溪)河蚌”等风土物产,都与大运河饮食文化密不可分。莺脰湖湖水清澈,盛产鱼虾,每年春季上市的莺脰湖金睛银鱼为鱼中极品。银鱼炒蛋、银鱼羮、雪菜银鱼、银鱼干煲汤……道道都是运河美食佳肴。

 

河蚌

  莺脰湖银鱼在运河美食文化中名满天下。有书记载:“莺脰湖中的银鱼长寸许,碧玉色,金眼翠尾,味道鲜美,而太湖银鱼长而有骨,味道不佳,被平望人称之为银鱼婆。”清府学廪生人陆翔麟有咏银鱼诗云:“东南佳味尝不尽,莺河银鱼天下无。”清监生王濂品味莺脰湖银鱼后写下诗句:“莺湖风味著江南,佳种争夸尾三四。嫩柔入箸可人口,不数江鲥味在鳞。”乾隆皇帝南巡时曾泛舟莺脰湖,看到“银鱼簇簇罥丝网,晚渡夕阳喧卖鲜”的情景,写下“棹指垂杨轻傍岸,绿云枝上挂银刀”的诗句。

 

银魚炒蛋

  莺脰湖享誉天下的特产还有平望菱。菱,集中分布于太湖流域,品种有红菱、牛角菱、光头菱等,而平望菱比较特别,个头较小,碧绿生青,壳较薄,有四个角,食之不小心会触痛嘴唇,故又名“触嘴菱”“野菱”。

 

平望街边菱摊

  平望菱无论生食熟吃都是不错的消遣闲食,嫩菱肉色洁白如玉,鲜、甜、脆、嫩,生吃甚佳;老菱煮熟乘热吃,香喷喷、甜丝丝、粉而不腻,可与板栗媲美。菱肉可烹制菜肴,与鸡鸭肉类红烧,爽而不腻。平望人还有一种吃菱的喜好,剪去老菱的四只尖角,放入自制的臭卤甏内浸泡一个晚上,捞出洗净,煮熟即食,“臭菱”风味独特,又是一绝。

 

红菱

 

牛角菱

 

光头菱

  平望菱产于莺脰湖,采摘于农历八月。根据《平望志》记载,平望菱早在宋代已是名声远扬,宋代进士孙锐在《渔父词和元真子》写道“菱叶饭,芦花衣,酒酣载月忙呼归。”清代吴鸿振、王宝书在《莺湖竹枝词》中描绘了莺脰湖上的釆菱情景:“菱花菱叶绕平波,又见香风散碧荷。最爱秋来文荡桨,采菱歌又采菱歌。”“菱叶菱花簇水隈,腰圆桶子一齐开。小姑生长莺湖上,裙布兜腰打桨来。”

 

采菱

 

洁白如玉的菱肉

 

  冬季,是农家忙完了一年农活最空闲的时节,也是河蚌肉最鲜美的时期。运河流经的莺脰湖、烂溪、草荡周边的乡民都有冬闲扒蚌(捞蚌)的传统。一条农船两个人,一人立船头,一人站船尾,用扒蚌铁鎝沿船两边不停地在河底前后推送寻找河底的蚌体。扒蚌是一门技术活儿,扒蚌人全凭河底铁鎝触碰物体的声响和扒竿的感觉来辨别是河蚌还是碎砖瓦片。

 

扒蚌

  蚌肉无论是爆炒、煲汤、酱烧、炖煮都不失河鲜的美味。平望人最喜欢吃“河蚌烧酱肉”,腊肉的酱香加上蚌肉的鲜美,腌鲜绝配,回味无穷。

 

红烧河蚌肉

  河蚌还衍生出平望两大经济产业。20世纪60年代末,平望利用水网密布的天然优势,在运河烂溪、莺脰湖、草荡周边发展人工河蚌育珠产业,成为当地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969年,平望渔业大队利用河蚌育珠扔弃的大量蚌壳创建了钮扣厂,生产纯天然螺钿钮扣(俗称蚌壳钮扣),经过取坯、滚磨、抛光、打眼,粒粒钮扣润滑如玉,珠光宝气,产品由上海百货公司经销。

 

河蚌育珠

  除了以上所述,平望还有产于运河蚬子滩的“青壳蚬”、传说中唐元真子升仙时弃熟蟹于莺脰湖所化的紫色湖蟹等,都与大运河密不可分,待挖掘开发,将进一步丰富大运河饮食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