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琴·弦韵

2021年12月22日 22:25:45 来源:扬州发布

扬州古琴·弦韵

  扬州古琴

  从开邗沟、筑邗城的遥远时代开始,古琴便风行古代的中国扬州。扬州琴家不仅精于演奏,更善于斫琴。今天,古琴在扬州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被传承了下来,在这座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运河之城里,演奏着时空变换的沧桑巨变,传承着千年弦韵的繁华胜夕。

  古琴艺术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完备。经历代琴人和文人创造性的发展,古琴艺术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

  广陵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派别,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流传在江苏省扬州一带。这一琴派产生的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域风格与流派特征则至唐宋方开始逐渐显露。2009年广陵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明末清初,一代古琴宗师徐常遇编著的《澄鉴堂琴谱》,标志着广陵琴派已臻成熟。

  1932年,广陵琴家孙绍陶、张子谦、刘绍椿、胡滋甫等正式创建广陵琴社,使广陵琴派以团体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广陵派琴家一以贯之地保持着流派自身固有的艺术特色,以“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为艺术标准,崇尚“清微淡远”的同时又追求“洒脱畅扬”的情趣,其演奏讲究“重而不虚,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若吟若揉,圆而无碍,以绰以注,定而或伸,行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广陵派琴曲既有北派的刚健之气,又具南派的柔和之情,两相融合,形成“音随意走,意与妙和”的艺术风格。

  广陵琴派古琴艺术在琴制、琴弦、琴谱、琴人、琴曲、琴韵、琴史、琴论、琴社等方面独树一帜。广陵派古琴弹奏一般为纯乐器性的独奏,也有唱弹兼顾的琴歌,也有与箫、埙等乐器合奏等形式。琴曲形式丰富。题材广泛,表现离别、痛苦、喜乐、悲伤、愤慨等情感。

  广陵琴派流传下来的琴谱较多,从这些琴曲的来源上反映出广陵琴派善于吸纳兼融诸派之长、自成一格的特点。

  广陵琴派的代表作品有《广陵散》《渔歌》《樵歌》《昭君》《龙翔操》《梅花三弄》《澄鉴堂琴谱》《平沙落雁》《流水》《潇湘水云》《醉渔唱晚》《五知斋琴谱》《蕉庵琴谱》《自远堂琴谱》等。

  传承保护

  广陵古琴具有广泛的音乐史、美术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又是扬州文化的杰出代表,反映出扬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是扬州文化艺术的重要遗产。

  马维衡,男,汉族,2018年5月25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项目编号是Ⅱ-34。由江苏省扬州市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