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撷珍】之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2019年03月28日 10:34:00 来源:荔枝新闻

  总督漕运公署,位于古城淮安(今淮安区)市中心的镇淮楼北侧。历史上,南粮北调,北盐南运,均途经淮安,使得淮安成为漕运枢纽和指挥中心。自隋代起,朝廷便在淮安设立漕运专署。到宋代,东南六路之粟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清时在淮设漕运总督公署,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等筹运工作。

  漕运总督公署是朝廷的派出机构,总督均由勋爵大臣担任。景泰二年始设漕运总督于淮安与总兵参将同理漕事。漕运总督权力显赫,不但管理漕运,且兼巡抚,因此也称漕抚。公署机构宏大,文官武校及各种官员达270多人,下辖储仓、造船厂、卫漕兵厂等,共约20000多人。

  此处漕运公署,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由录事陈敏兴修。元时为淮安路总管府。总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共有三路建筑,房屋213间。中轴线上分设有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楼、淮河节楼。东侧有官厅、书吏办公处、东林书屋、正值堂、水土祠及一览亭等。西侧有官厅、百录堂、师竹斋、来鹤轩等,大门前有照壁,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

  2002年,在淮安(楚州)老城围墙巷整治过程中,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被清理出来。大堂遗址坐北朝南,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2.8米,五开间,青砖地坪,34个柱础有33个完好。二堂、大观楼遗址亦相继被发现。西南发掘出一眼直径3.2米的明代大型官署水井,这在全国实属罕见。遗址下3米处为宋元时代文化层。目前该遗址已建成遗址公园向市民、游客展示,在遗址北侧建成了中国漕运博物馆。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研究中国运河史、漕运发展史、古代城市官衙建筑艺术史,乃至世界交通史、经济史之重要的实物资料。2002年10月,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大运河江苏淮安段16个重要节点之一。2014年6月22日,作为中国大运河淮安段重要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河下古镇位于淮安古城西北部,规划保护及控制区域东至北门大街、南至友谊路、西至里运河、北至翔宇大道,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人。其中古镇核心区0.39平方公里,北起翔宇大道,南依古运河和萧湖,东辖吴承恩故居,西至中街,常住人口8000人。古镇河下形成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之时,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运河沿线最重要的商埠之一,是历史上重要的漕运关卡和盐业集散地,一度成为商贾云集、士民殷富、人文荟萃的集镇。明清两朝河下出了55名进士、110多名举人。汉赋鼻祖枚乘、《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抗倭状元沈坤、清代大医学家吴鞠通、道光帝师宰相汪廷珍等都出自河下,同时河下也是淮扬菜和淮医的主要发源地。2002年7月河下作为淮安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历史街区之一,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评定为首批全国30个重点保护历史街区。